14世纪,意大利兴起“评论法学派”,注重联系实际生活来解释罗马法,强调罗马法与教会法、日耳曼习惯法和中世纪城市法的结合。这反映了当时意大利
A. 法学已经摆脱神学束缚
B. 构建新时代的法律体系
C. 罗马法与教会法相融合
D. 人文主义淡化宗教信仰
1977年高考,570多万考生报考,录取率为5%,以后录取率总体增加,到2016年高考,940万考生报考,录取率超过82%。这反映出
A. 教育领域拨乱反正不断取得新进展
B.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取得新成就
C.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了国民素养
D. 高考制度改革适应了国家战略需要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一纲领
A. 迈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一步
B. 是对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科学阐释
C. 直接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
D. 为反帝反封建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方向
1878年,李鸿章主持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机器设备均从美国引进,聘请美国技术人员担任总工程师,“期渐收回利源”,并规定“十年以内不准另行设局”。这一举措客观上
A. 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困难
B. 抵制了欧美列强经济侵略
C. 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 推动政府放宽了实业限制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淳衍上奏折时称:“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该文后的语句应该是
A.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 “臣等再四商酌,应于关防内,明刊办理夷务字样,方足鼓舞人心。”
C. “处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
D. “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
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陆,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 缓解财政压力
B. 践行儒家仁政
C. 实行闭关政策
D. 推动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