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要实现对道的全面认识,就必须要全面观察事物,并亲身实践然后进...

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要实现对道的全面认识,就必须要全面观察事物,并亲身实践然后进行考核验证。据此分析叶适

A. 主张万物皆理

B. 主张理是万物的本源

C. 主张格物致知

D. 提倡经世致用

 

C 【解析】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强调了叶适获得“道”的方法和途径,并没有涉及到“万物皆理”和“理是万物的本源”的主张,故可排除AB;依据“叶适认为,要实现对道的全面认识,就必须要全面观察事物,并亲身实践然后进行考核验证”可知叶适认为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即“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故本题选C;“提倡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与材料内容不符,故可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B. 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 儒家思想已失去先秦的“民本”特色

D. “独尊儒术”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查看答案

在社会转型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级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

B.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D. 宋明理学

 

查看答案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他是在强调

A. 民贵君轻

B. 教育的教化功能

C. 扪心自省,致良知

D. 性本善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徐光启“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之,习天文、历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在研究蝗灾时,他对从春秋到明万历年间的蝗灾进行数据统计,运用排比、统计、分析的方法,找到蝗灾频发的季节和发生的条件,得出蝗灾发源于沼泽地的论断,对明代乃至民国期间的蝗灾防治形成了积极影响。《本草图经》记载“菘菜不生于北土,有人将子北种,初一年,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徐光启对此表示怀疑,亲自经过两年的试种,发现菘菜并没有变成芜菁,进而纠正了《本草图经》的错误。他翻译了西方数学巨著《几何原本》,指出“几何之学,深有益于致知”。

1633年,徐光启病逝于北京。在他72年的生命历程中,很长时间被社会问题所困扰。徐光启认为他在西学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他把西学作为解决晚明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而不是将西学视为一种学术。在他那里,西学实现了同儒家文化的恰当结合。

——摘编自王东升《徐光启:科学、宗教与儒学的奇异融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学术研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是否真的“在西学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都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声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服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的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消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