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的传统里,程朱理学提出了“知先行后”的观点,陆王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王夫之提出了“知行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辩证的知行观。这从侧面反映出
A. 宋明理学存在致命缺陷
B. 明末清初对知行关系有了定论
C. 儒学的哲学化倾向明显
D. 儒学知行关系理论的不断深入
魏晋时期,老庄思想盛行,贵族士流兢习老庄。晋殷仲堪说“三日不读《道德经》,便觉舌本间强”,这话当时是有代表性的。由此推断出
A. 社会动荡致道教流行
B. 儒家思想遭到冲击
C. 信仰多元化倾向严重
D. 道家思想成为正统
“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A. 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B. 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
C. 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 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所勾勒的世界蓝图是万物和谐、各遂性命、充满生机的协调世界,这恰好是今天全球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理想。这个派别是
A. 儒家
B. 墨家
C. 道家
D. 法家
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人禽之辨”的先河,质疑墨家弟子“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一说,认为这抹杀了人性与兽性的区别。孟子突出人与动物的差异,意在强调
A. 人的价值在于其道德性
B. 人伦情感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关键
C. 人与动物存在本质区别
D. 人与自然的本性存在某些相通性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 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
B. 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 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D. 改善君王统治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