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粮”“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病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材料三:尚明轩(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顾问)曾说:“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的革命主张。”
(1)材料一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治国思想?这种理想社会的经济特征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与孟子相比,康有为的民生主张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
毕加索曾形容自己的艺术风格:“让优美绝灭吧!”这种艺术风格是
A. 古典主义
B. 现代主义
C. 现实主义
D. 浪漫主义
1956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指出:在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标签,是错误的。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陆定一这一言论的背景是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出
C. “双百”方针的提出
D. “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口号的发出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美国人曾预言中国五年内不会有运载工具,西方记者称中国“有弹无枪”。对这一预言的有力回击是中国
A.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神舟”飞船发射成功
1992年5月,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对中国探访,问到邓小平南方讲话发表之后中国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人们几乎是众口一词地告诉他,最大的变化是思想观念的变化。在这一“变化”影响下,中国( )
A.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颁布并施行《义务教育法》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
A. 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 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 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 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