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它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它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

A. 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 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 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 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道家思想的相关知识,以及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没有体现“反对掠夺,拯民疾苦”,A与题意不符;“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但“追求平等”则不是,B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避世出尘”,故C不正确;“道法自然”,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和谐处世的理念,故D符合题意。通过以上分析,排除ABC,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 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C. 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 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查看答案

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材料体现的是

A. 民本思想

B. 仁政思想

C. 礼法并重

D. 礼治为先

 

查看答案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孔子

材料二(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古今适用的道理)。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万物皆是一理,至如一物一事,虽小,皆有是理。

——《二程遗书》卷十五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

——朱熹

材料四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

——胡适《吴虞文录序》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孔子有哪些主张(不得摘抄原文)?这些主张反映了他生活时代的哪些社会特点?

(2)根据材料二,汉武帝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有关世界的本原和贯通明理途径的观点是什么?

(4)材料二和材料四存在怎样的矛盾?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矛盾?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道(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整治、约束)之以刑,民免(避免犯罪)而无耻(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五: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请回答:

(1)以上材料都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问题?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四所提出主张的核心。

(2)上面哪种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为什么?

(3)材料一中的“德治”与我们今天的“德治”有何本质不同?

 

查看答案

“礼科教给事中”张问答上疏弹劾某人:“刻《藏书》、《焚书》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这里的某人是

A. 黄宗羲

B. 顾炎武

C. 李贽

D. 王夫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