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5年5月7日,美国国务卿赫尔...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5年5月7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在给美国驻苏联大使威廉布利特的电报中明确指出,德国重整海军军备虽然侵犯了美国的条约权利,但并不直接影响美国的利益。美国主要关注的是英、日等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军备。美国认为,欧洲大陆国家舰队的规模与英国的利益更为直接相关,因此,英国和德国海军之间的比例问题应该主要由英国自己做出决定。美国的支持态度无疑给了英国巨大的鼓舞。此后,虽然法国表示强烈反对,但英国仍于1935年6月18日与德国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该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德国海军军力同英联邦各成员国的海军军力比例为35:100;这一比例是永久性的比例,即德国舰队的总吨位永不超过英联邦各成员国海军总吨位的35%;德国有权拥有潜艇,且潜艇的吨位可与英联邦各成员国潜艇吨位的总额相等。

——程文进《美国对德国1935年重整军备的反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英法三国对德国重整海军军备的态度,并分析各自态度形成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重整海军军备的影响。

 

(1)态度与原因: 美国:美国默许德国重整军备。原因:美国希望欧洲力量保持相对平衡,美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英国:德国可在英国的可控制范用内发展军备。原因:使德国的军备发展不至于超过英国;用以均衡欧洲大陆的力量。 法国:强烈反对德国重整军备。原因:德法是宿敌,法国不希望德国强大, (2)影响:有利于德国军事力量的增强,提高了德国的国际地位,客观上滋长了德国法西斯的气焰,不利于欧洲与世界的整体稳定,加大了战争爆发的危险。 【解析】(1)根据材料“美国主要关注的是英、日等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军备……欧洲大陆国家舰队的规模与英国的利益更为直接相关……给了英国巨大的鼓舞。此后,虽然法国表示强烈反对”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美国默许德国重整军备、希望欧洲力量保持相对平衡;英国同意德国在可控制范用内发展军备、以均衡欧洲大陆的力量;法国强烈反对德国重整军备、不希望德国强大等方面概括分析美英法三国对德国重整海军军备的态度和各自态度形成的原因。 (2)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德国军事力量的增强、德国法西斯的气焰、加大战争爆发的危险等方面分析德国重整海军军备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公元829年(唐太和三年),李德裕任西川节度使,驻成都(今属四川)。李德裕来此之前,这里刚刚遭到一次战争的洗劫。南诏贵族攻占了戎、邛二州,并攻破了成都,掠去了大批人口和财物,西川人民遭受了一场大灾难。他到任后着手收拾残局,医治战争创伤。他注重调查研究,绘制了与南诏、吐蕃有关的军事地图。精减了老弱病残,选用善战而适应当地环境的士卒;同时又从当地每二百户中抽调一人作为民兵,在农闲时习武,有事打仗,无事务农,称为“雄边子弟”。在与南诏、吐蕃交界的险要之处分别修筑了杖义城和御侮城等城防。过去,从内地运粮供应黎、雟州,常在炎热的夏季送到,“地苦瘴毒,辇夫多死”。李德裕改为十月出发,盛夏之前粮食即可运到,“馈者不涉炎月,远民乃安”。他还下令把僧尼的私人庐舍全部拆掉,把占用的土地归还给农民耕种。当时蜀地河中小洲渚田有千余顷,都是肥沃的良田,原来由农民零星垦种,后被豪强兼并。李德裕“至则均其耕垦,首及贫弱,俾其利而一其征”。同时还着手改革弊风。当时蜀地很多人私卖女儿,使做富人妾,受人奴役。李德裕下令,凡买的妾,年龄在十三岁以上的,在夫家可役使三年;十三岁以下的役使五年。期满以后,要归还本人父母,严令限制买卖人口。

经过几年经营,西川“数年之内,夜犬不惊,疮痏之民,粗以完复”。从此西川的形势有了显著的好转,吐蕃、南诏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李德裕西川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德裕西川改革的作用。

 

查看答案

西汉经学家刘向曾说过:“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代中后期)应运而生的商人是消费生活中的弄潮儿,一般的庶民地主不能与其匹敌,积累起高额资本的商人最爱高消费,……对静态的传统农业社会注入了活力,冲击了社会等级制度,冲击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的批判。……明代社会消费风俗的变迁也正是明代社会内在矛盾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伤风败俗的性质,体现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性。……文化消费的社会层次下移,市民阶层和村夫野老逐渐取代文人士大夫,成为文化消费群体的主体力量。

材料二、民国元年,迁到北京不久的民国临时政府和参议院颁发了第一个正式的服饰法令,即《服制》。该法令对民国男女正式礼服的样式、颜色、用料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12至1919年间,民国政府又颁发了十余项服制,发人深省的是,民初服制的选样,基本上采用西洋服式为主。虽然,其中不乏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组合……当时的上海、天津、北京、南京等城市的政界、知识界率先剪辫易服,商贾亦为之推波助澜,机敏的商家则抓住了改元易服这一商机。民国元年北京《大自由报》刊登此类广告:易服者注意:启者民国共和告成国民剪发易服以壮我国气象一新。本主人有鉴于此故,由上海特聘高等裁剪名师专做西式各种改良便服并各国维新便帽无不完备。敝局非图渔利实因鼓吹易服起见,凡士商各界请一试之,方知予言不谬。

材料三、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的消费风俗呈现出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俗移”揭示出怎样的“世异”?

(2)民国政府为什么要在服饰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据材料二,概括推动民国时期服饰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的)三个重要特点”,任选其一进行阐释说明,并举一例予以佐证。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习俗变迁的认识。

 

查看答案

妥协,指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幸福……为达到这个目的,甚至不惜违反正义。这样一来,人们之间必然形成彼此妨害以致达到危险的局面,这是同人们追求享乐目的背道而驰的。而唯一摆脱困境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成立政府,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材料二……这次政变事实上就是以维护传统的名义进行的。它在维护传统与追求变革之间找到了一条适中的路,实现了斗争与协调、更新与传统的平衡。1689年1月28日下院的决议就是这样:英国仍是君主国,“上帝保佑吾王”仍是英国的国歌。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材料三1911—1912年间以南北议和、清帝逊位和南北政府融合构成“大妥协”……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这一妥协避免了列强干涉、内战和国家分裂,维护了民族团结,具有积极意义。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1)据材料一,以史实说明古代雅典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

(2)比较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两英国在创建民主政治的历史进程中选择政治妥协的时代背景有着怎样的相似性?

(3)材料三对辛亥革命“大妥协”的两种评价,你同意哪一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学者黄仁宇曾说:“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作者意在说明明朝

A. 缺乏社会变革的新经济因素

B. 专制的社会环境压制人性发展

C. 八股取士钳制了国人的思想

D. 闭关锁国导致中西文化的隔绝

 

查看答案

唐代任官制度规定,五品以上髙官的任命,先由中书门下  审核,然后以君主的名义颁发委任状,六品以下则由吏部任命。但是,谏官补阙(七品)、拾遗(八品)和监察御史(八品)的任命方式却与五品以上高官完全一样。这反映了唐代

A. 三省体制制约了皇权

B. 官吏任命方式相对混乱

C. 监察与行政职权分立

D. 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