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其父以尊...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 皇位世袭制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难度适中,比较容易错选B,天下法指的应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奈何以我乱天下法”,意思是不能因为我而打乱原有的国法,答案选D,分封制在春秋战国已经瓦解,皇位世袭制是先秦时期才流行的,排除A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良夜骊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姒笑一场。诗中体现当时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嫡长子继承制

D. 世袭制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与此制度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察举制

D. 宗法制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材料三: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与“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和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国学热”,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艰难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

材料二“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健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他(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普罗泰格拉对神持什么态度?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该观点产生的思想因素。

(3)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日:“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僵。”

——《论语·颜渊》

材料二仲舒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爽。”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黄仲舒传》

材料三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伙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惟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赞《藏书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不同结局,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朱熹与李赞的观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