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说:“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而听、而言、而动),便是人欲”。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心,即是理也
B. 反对人们各种各样的欲望
C. 理是万物本原
D. 反对人们违反社会规范的欲望
某历史学家说:“唐人考试,本分经义与诗赋两项,然明经出身远不如进士。进士考诗赋,则时人之视诗文学犹占儒学之上。唐人又崇老子,与汉人不同。”该历史学家意在说明唐代
A. 科举注重真才实学反对死记硬背
B. 诗文的繁荣与考试制度密切相关
C. 儒学并没有获得特殊尊崇的地位
D. 科举考试内容存在着不完善之处
魏晋时期,士大夫把《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对“三玄”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了玄学。玄学
A. 是对逃避现实思想的集中反映
B. 是理学的思想理论来源
C. 以巩固儒学统治地位的为背景
D. 是儒道思想杂糅的产物
西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理想逐渐实现,然而随之出现的儒生与文吏的对立又使这一理想遭遇波折。为此,汉武帝可能采取的措施是
A. 崇儒尚法,儒表法里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儒吏分工,各司其职
D.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
A. 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 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
C.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 “民贵君轻”的思想
C. “性善论”思想
D. “大一统”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