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载:“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这表明
A. 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 土地所有制的变革引起了分配方式的变革
C. 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D. 分配方式的变化引起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A. 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 为普通平民阶层向上流动提供了机会
C. 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D. 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雍正帝用暴力手段打击腐败,维护政治生态的同时,也袒护功臣后代、八旗子弟,特免勤职官员。乾隆帝则鉴于官场人心不稳,干脆对官员采取宽容政策。嘉庆帝更是把和坤贪污所得收人自己囊中而不是缴纳国库。这说明清朝惩治贪腐的目的主要是
A. 维护君主利益
B. 清除政敌势力
C. 保持官场稳定
D. 提高行政效率
《明史·列传第七十六》讲到:“自古奸臣欲擅主权,必先蛊其心志。”对这里“主权”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天立王,以为民也
C. 天下为主,君为客
D.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明末清初思想家陆世仪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这种区分表明
A. 郡县制地方权力小,分封制地方权力大
B. 郡县制是官僚制,分封制的贵族制
C. 郡县制地方服从于中央,分封制地方分权于中央
D. 郡县制人口流动大,分封制疆域守护难
翦伯赞在《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中说道:“孙盛《实录》,取疾权门,王劭直书,见仇贵族;而吴之韦曜、魏之崔浩,且以触犯时讳而丧失生命。所以历代史官,大抵变乱是非,曲笔阿时。”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 历代史官编撰史书都缺乏足够的原始资料 B. 历代史官编撰的史书都不是信史
C. 中国古代很多史官都不能秉笔直书 D. 古代统治者都不重视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