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是指“丝...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延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上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60个以上……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19世纪前期世界殖民和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长廊,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必将迎来一个共创共事的新时代。

——摘编自央视网新闻述评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当时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征。简析当时中国政府是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试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设想可行性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1)特点:交通发达;范围广泛(涉及亚、欧、非);政府有效管理(或设市舶司管理)。 (2)特征:英国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手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步形成。应对:清统治者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3)条件: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意义:提高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解析】第(1)问,“特点”,由材料一“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延伸到西亚乃至欧洲”得出范围广泛“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上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得出交通发达、政府有效管理;“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得出政府支持。 第(2)问,“特征”根据材料二地图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的特征,即英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殖民扩张和掠夺为主要手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步形成等。“应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始时中国消极应对,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后来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第(3)问,“条件”,结合新时期我国在政治、经济、外交和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考虑,如改革开放,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等。“意义”,结合所学从对中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局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影响角度考虑,如提高中西部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扩大对外贸易和投资,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理解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对考察当代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

1947年6月5日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6月底7月初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

7月9日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

8月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9月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

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之后,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

——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

材料二: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三: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目标之一是:恢复它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某西方学者观点

(1)欧美国家围绕“马歇尔计划”产生了诸多矛盾。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中的两对矛盾及其焦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1947~1948年围绕“马歇尔计划”的诸多矛盾发展的主要结果进行归纳概括。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辨析材料三中这位学者的观点。(只列观点,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查看答案

1986年,法国哲学家雷吉斯·德布雷说:“摇滚乐、影像、蓝色牛仔裤、快餐、新闻网络与电视卫星所蕴藏的力量,比整个苏联红军的力量都大。”这主要体现了

A. 苏联在社会生活领域落后于法国

B. 科学技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交融

C. 文化的影响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D. 苏联难以抵挡法国的渗透而面临解体

 

查看答案

下表是1958至1968年,苏联与美国出现以探月活动为标志的“太空竞赛”信息统计表。比较分析可知美苏

 

苏联

美国

探测器发射数量

31

29

成功率

29%

45%

运载器造成的失败

63%

77%

从计划开始到首次登月的时间

1年

4年

首次登月前尝试的次数

10次

无(首次尝试即获成功)

 

 

A. 国家实力势均力敌

B. 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 避免直接军事对抗

D. 两极格局日益巩固

 

查看答案

《金融时报》文章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毫无疑问地成为政治冲突最有效的“减震器”。下列所述可以作为此结论的依据的是

A. 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各国共同利益增多

B. 政治冲突均与各国经济利益矛盾有关

C. 多极化趋势发展削弱了大国霸权主义

D. 发达国家凭借经济优势输出民主价值观

 

查看答案

到目前为止,中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都认为“9·11”事件确实影响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学者们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大国丧失主宰世界的绝对能力

B. 反恐成为国际政治的重要主题

C. 挑战霸权主义的政治势力骤增

D. 美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下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