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77~1985年,科技事业基本是...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77~1985年,科技事业基本是从“文化大革命”中恢复的过程,并开始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根据中国的现实情况,科技政策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法律、法令形式的科技政策;二是通过党政领导机关或科研管理机构发布的有关科学技术的战略、规划、计划、决定、条例、规定、章程和制度等;三是以办法、通知、意见、会议文件以及主要领导人代表党和国家的重要讲话等形式出现的科技政策。此外,还有支持科学技术发展条件的政策,如:人才政策(知识分子政策)及相关的教育政策。

结合该阶段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方针,科技政策更多地侧重了技术政策。1978~1979年,中法,中德(联邦德国)、中美分别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还成立了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也再度掀起了高潮。这段时间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对促进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一度造成了依赖国外技术和大量进口零配件的被动局面。但总体来说,此阶段的技术政策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崔禄春《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主要作用。

 

(1)特点:将科枝政策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确立党对科技改革及科技政策制定的领导地位;侧重于人才政策、教育政策和技术政策的改革;加强对外科技合作。 (2)作用:加快了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有利于石油、化工等重要产业的恢复和发展;加快科技改革规范化、法制化的进程;有利于科技教育事业的恢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主要特点和作用。主要特点应当根据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得出,主要作用除了根据材料信息反映的以外,还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这种改革带来的影响。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 (1)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主要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一是法律、法令形式的科技政策;二是通过党政领导机关或科研管理机构发布的有关科学技术的战略、规划、计划、决定、条例、规定、章程和制度等;三是以办法、通知、意见、会议文件以及主要领导人代表党和国家的重要讲话等形式出现的科技政策”“还有支持科学技术发展条件的政策”和“1978~1979年,中法,中德(联郑德国)、中美分别签订了科技合作协定。还成立了中美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 (2)1977~1985年中国科技改革的主要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这段时间设备进口和技术引进对促进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总体来说,此阶段的技术政策还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以及联系所学,从对科技教育事业的恢复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来说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变法以后直至秦亡,提到这一时期存在土地买卖的史料,仅有董仲舒的言论。笔者以为,董仲舒说商鞅变法后土地“民得买卖”,是以汉述秦,不足为据。查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可知,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公私商业仍然以相当的规模存在着……包括“臣妾”的买卖,但唯独没有土地买卖的痕迹。与此形成时照的是,放马滩秦简中有“可受田宅”的记载,这说明秦国的土地私有权尚不存在。云梦秦简记述了对“某里士伍甲”之家的查封情况,甲有房产、蓄臣妾,并非赤贫之家,查封账目亦细致全面,连“门桑十木”“牡犬一”都未透漏.唯独没有土地。这也说明,土地归国家所有。

——摘编自袁林《两周土地制度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中史料运用的角度分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晋南北如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

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至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辨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摘编自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金时期医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的现象。

 

查看答案

据统计,在1989年到1996年期间,仅流到俄罗斯和阿根廷的美钞就分别达到了440亿和350亿美元。据此可以推知

A. 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建立

B. 政治格局演变助推了经济全球化

C. 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空前强化

D. 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格局的巨变

 

查看答案

1969年,西德推出“新东方政策”。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强与西方合作的同时,加张与东方的谅解;二是承认两个德国并存局面,加强东西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德国问题的最后解决。据此,西德推行该政策有助于

A. 推动多极格局的形成

B. 改善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

C. 德国摆脱冷战的影响

D. 调整美苏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

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代之以“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967年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口号都

A. 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创新性的特征

B. 与美苏争霸中苏联居于优势密切相关

C. 是“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中的运用

D. 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