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指大运河中段)两岸建立商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娱乐行业,令商人、卖艺者及其客人成为城市的最重要部分……加上40万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上海等五口成为第一批对外开放口岸,从19世纪70年代至世纪末中国对外开放口岸又增加了27个,至1917年前再增加47个,总数达到97个,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在上海、广州、宁波等通商口岸城市建造了一些为商贸和交通运输服务的近代工厂,……除矿治业外,中国近代工业大都设在上海、天津、青岛、武汉等沿海、沿江开埠城市。

——赵津、李菁《论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

材料三1978—1988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例,1982—1987年,镇吸纳了乡-镇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

——殷江滨、李邭《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开封府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1)原因:①大运河密切了经济交流,交通便利;②政府对商业管理的松动(或答北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③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的军事、政治中心;④人口数量庞大。 (2)特征:①近代城市主要集中于通商口岸,带有半殖民地色彩;②近代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地区;③近代城市更多具有经济功能(或近代工业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发展)。 (3)特点:人口流动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人口流动从乡村转移到小城镇。 【解析】(1)结合材料中“允许在开封汴河(指大运河中段)两岸建立商店”“令京城夜市自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加上40万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及北宋是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 (2)结合“上海等五口成为第一批对外开放口岸”“除矿治业外,中国近代工业大都设在上海、天津、青岛、武汉等沿海、沿江开埠城市”等信息分析归纳,联系所学可从促进城市发展的角度分析归纳。 (3)据“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可知是近距离的迁移,据“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可得出人口流动从乡村向小城镇转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莫斯科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动员令写道:“务使每个被动员者明白,一去前线就能改善生活。其原因有三:第一,在临近前线的产粮地带,士兵有较充足的粮食;第二,运到饥荒省份的粮食将在较少的人数中间进行分配;第三,正在进行广泛的组织工作,把粮食从临近前线的地区寄给红军家属。”这一动员令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农业集体化出现失误    B.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C.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D. 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查看答案

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一条为嗣后大清大皇帝与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对此条款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国际条约文本格式的体现

B.表明英国想同中国保持长久和平关系

C.体现了英国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高度重视

D.为侵略中国所作的托词

 

查看答案

王希在《原则与妥协》中指出: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小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该材料反映的是

A. 代议制民丰    B. 总统制政体    C. 两党制特色    D. 联邦制机制

 

查看答案

下表是1980年中国农村生产责任制汇总

  责任制形式

全国各种形式生产责任制

定额包工责任制

联产承包责任制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责任制

所占百分比

84.7%

55.7%

29%

<1.1%

 

这反映了                                                       (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效益低下    B. 农村改革遭遇巨大阻力

C. 改革开放政策在基层落实不力    D. 社会转型过程困难重重

 

查看答案

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A. 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 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 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 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