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威廉二世时期(1888—1918年在位)德国的军...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威廉二世时期(1888—1918年在位)德国的军队、政治和商业领导人一致认为,国家的发展建立在军事扩张之上。军事扩张的动力是以帝国主义文化为基础的,这种文化传播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市场的征服、势力范围的渗透、资本家同伴之间的竞争、生存空间的获得和国家力量的上升。为想象的军事优势、总体的经济力量,尤其是工业活力、广泛传播的乐观主义和好战情绪所鼓舞,军事和政治领导人发现,当他们做出推进战争的决定时,这是许多德国人甚至大多数德国人都能接受的选择。

包括德国在内的20世纪20年代的西欧知识分子们,经历了战争的考验,亲眼目睹了扫除百年帝国、席卷欧洲的革命浪潮,他们无法使自己摆脱这样的想法:世界末日仅仅是被推迟了。

        ——摘编自丹尼斯·舍尔曼《西方文明史读本》

(1)根据材料,概括威廉二世时期大多数德国人接受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20年代西方知识分子中弥漫着一种怎样的情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情绪主要受到了哪些事件的影响?

 

(1)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实力;统治集团和资本家通过战争谋发展的欲求;德国人对战争获胜的乐观预期;政府对帝国主义文化的宣传等。 (2)情绪:悲观失望。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意大利的法西斯运动。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了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的能力。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统治阶层希望通过军事扩张获得国家的发展;工业革命带来的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增强增加了德国人对战争获胜的预期;而帝国主义文化的传播则极大的鼓舞了人民的好战情绪,所以这些是当时大多数德国人都接受战争的原因。 (2)本题考查了一战后欧洲的社会思潮,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内容“世界末日仅仅是被推迟了”可知在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的知识分子充满了深深的悲观失望情绪。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他们出现这种情绪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战对欧洲的巨大破坏,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意大利的法西斯运动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客户(失去了独立的户籍,流亡他乡的人)在唐代已普遍存在,宋代因“田制坏”而进一步增多。客户往往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也不在国家的赋税征收之列,且时有“滋扰乡里”甚至“啸聚山林”之患。宋政府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客户与主户(有田地、家产,并承担国家赋税的有产户)均列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给予独立的户籍。宋代在主户和客户外还设置了特殊户籍。宋真宗年间将坊郭户作为正式户种,包括商贾、手工业者和城内其他的居民家庭,开创了封建城市人口管理的新方式。此外,户籍中还有兵籍。宋代规定:“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悉归枢密院。”

——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指出宋代户籍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64年至1914年间,中国各种报刊、杂志中对民主的各种含义和使用数量如下:

 

时段含义

人民统治

与君主制相反的制度

君主

1864年—1894年

12

323

10

1895年—1900年

149

640

7

1901年—1908年

391

1210

0

1909年—1914年

76

490

3

 

 

根据材料,任意提取两个阶段近代社会民主观念发展状况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语言简练,说明理由充分,符合史实。)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指大运河中段)两岸建立商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娱乐行业,令商人、卖艺者及其客人成为城市的最重要部分……加上40万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上海等五口成为第一批对外开放口岸,从19世纪70年代至世纪末中国对外开放口岸又增加了27个,至1917年前再增加47个,总数达到97个,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在上海、广州、宁波等通商口岸城市建造了一些为商贸和交通运输服务的近代工厂,……除矿治业外,中国近代工业大都设在上海、天津、青岛、武汉等沿海、沿江开埠城市。

——赵津、李菁《论中国近代城市的崛起》

材料三1978—1988年,我国国家招工的农民为1110万,而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镇成为当时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以广东省为例,1982—1987年,镇吸纳了乡-镇迁移人口的41%,城市吸纳了33%,县城则吸纳了26%,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长迁移尚不多见。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

——殷江滨、李邭《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开封府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近代城市发展的特征。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查看答案

莫斯科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动员令写道:“务使每个被动员者明白,一去前线就能改善生活。其原因有三:第一,在临近前线的产粮地带,士兵有较充足的粮食;第二,运到饥荒省份的粮食将在较少的人数中间进行分配;第三,正在进行广泛的组织工作,把粮食从临近前线的地区寄给红军家属。”这一动员令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A. 农业集体化出现失误    B. 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C.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    D. 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

 

查看答案

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一条为嗣后大清大皇帝与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对此条款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国际条约文本格式的体现

B.表明英国想同中国保持长久和平关系

C.体现了英国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高度重视

D.为侵略中国所作的托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