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以蚕丝为原料的纺织品起源于中国,是中国的著名特产。 材料一 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

以蚕丝为原料的纺织品起源于中国,是中国的著名特产。

材料一  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粢(xi,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

——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

材料二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海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据记栽,南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50多国的海船常到华南采购丝绸。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秀州(嘉兴)、温州、江阴、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来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材料三

鸦片战争前后生丝内外销比例的变化

年代

内销

外销

1840年以前

86%

14%

1894年

48%

52%

 

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

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1)依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丝织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状况。

(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3)依据材料三的图表,评述晚清时期的中外生丝贸易。

 

(1)经营方式:官营丝织业发达;商人经营的丝织业获利丰厚;地主经营的丝织业产品用于自己消费,也作为商品出售。 消费情况:丝织品品种多,数量增加;社会消费的丝织品增加,丝织品消费打破等级界限。 (2)原因: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海路运费较低;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 影响:促进港口城市繁荣;促进广东、福建地区的经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路线进一步延伸。以上每点,本问总分不超过。(回答其他合理答案,如“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也可得分) (3)状况:外商大量收购生丝,生丝出口量增加;生丝生产行业中出现近代生产方式。 评价:生丝生产日趋商品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近代化。 【解析】(1)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一分析”。经营方式:首先注意审题,题目要求回答经营方式,根据所学可知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或者田庄)手工业等经营形式。然后从材料一看,由“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可得出官营丝织业发达;由“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可得出”商人经营的丝织业获利丰厚;由“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可得出地主经营的丝织业产品用于自己消费,也作为商品出售。 消费情况:由材料一中的“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等信息可以得出丝织品品种多,数量增加;社会消费的丝织品增加,丝织品消费打破等级界限。 (2)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二说明”。原因:由材料二中的“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秀州(嘉兴)、温州、江阴、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等信息可以得出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分别是: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海路运费较低;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 影响:由材料二中的“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采(此处应改为“来”)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可以得出其影响有促进港口城市繁荣;促进广东、福建地区的经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路线进一步延伸。 (3)题目要求“依据材料三的图表”进行评述。题目要求“述评”,所以答案要考虑有述有评,也就是首先要回答晚清时期的中外生丝贸易的基本状况,然后在对之进行评价。具体来说,状况:由材料三中的生丝外销比例从1840年之前的14%增长为1894年的52%可以得出晚清外商大量收购生丝,生丝出口量增加;由“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茧贩”或者“茧行”“丝号”等包买商和“缫丝厂”,这可以说明生丝生产和销售行业中出现近代生产方式。 评价:根据晚清这一时间和上述生丝生产和销售状况可以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具体来说,一方面这使得生丝生产日趋商品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另一方面,中国因此逐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近代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56年陈云指出:“夫妻店担心进不了社会主义,我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长时期内还需要夫妻店。因为老百姓还要买小杂货、油盐酱醋,还要吃大饼、油条、混沌、汤团。”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体现了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 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即将结束

D. 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查看答案

下表为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统计表,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0

7.0%

38.0%

55.0%

1980

2.5%

33.4%

64.1%

2006

1.0%

20.0%

79.0%

 

下表反映出

A. 美国产业结构的不均衡    B. 美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 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    D. 新科技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

 

查看答案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伊拉克发言人法迪尔·贾马利宣称共产主义是扰乱世界和平的国际势力,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提出要像反对西方殖民主义一样反对苏联殖民主义。对此,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

A. 奋力推动印度支那问题解决

B. 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

C. 首次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查看答案

4是中国农村家庭年平均收入()

4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0

2001

总收入

152

216.2

547.3

990

2366

纯收入

133.6

191.3

397.6

686.3

1856.7

 

农业家庭收入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C. 基层民主不断加强扩大    D. 家庭联户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查看答案

1933年,出生于昆明的普昝通工人王徳厚,因其有丰富的锻造技术经验,改造锻造设备,改进工艺工装,年年保质保量超额完成工作任务,1954年其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

A. 全国人大代表通过普选产生

B. 人民群众政治地位提高

C. 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

D. 我国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