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井田制的推行

B. 分封制的加强

C.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 宗法制的衰落

 

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战争、井田制的崩溃、王室衰落,特别是商鞅变法的种种措施,如军功爵制,尤其是后来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的官僚政治,这一切都极大地消弱了贵族势力。同时平民地位有所上升。故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贵族宗法势力的衰落。故D正确;A、B和C分别属于经济、政治和思想层面分析,不符合题意,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西周初年,周天子分封鲁国时举行了一套隆重的策命典礼,并由司空“授土”,司徒“授民”。对此解读最恰当的是

A. 鲁国国君的权力来源于周天子

B. 鲁国国君因周天子器重成为权力最大的诸侯

C. 鲁国国君非同姓亲族周王当以礼待之

D.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典型体现

 

查看答案

以蚕丝为原料的纺织品起源于中国,是中国的著名特产。

材料一  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粢(xi,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

——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

材料二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和四川成为丝绸主要产区。海外贸易进一步繁荣,据记栽,南亚、东南亚、欧洲、非洲等地50多国的海船常到华南采购丝绸。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而且海运比陆运省钱。宋朝在广州、泉州、杭州、明州(宁波)、秀州(嘉兴)、温州、江阴、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政府鼓励对外贸易,征收关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当时的海港以扬州、泉州和广州最为繁荣,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直航路线也越来越远,从南印度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东非海岸。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材料三

鸦片战争前后生丝内外销比例的变化

年代

内销

外销

1840年以前

86%

14%

1894年

48%

52%

 

晚清时期生丝出口销售渠道

注释:“洋行”指外国资本家在中国开设的商行。

(1)依据材料一分析秦汉时期丝织业的经营方式和消费状况。

(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3)依据材料三的图表,评述晚清时期的中外生丝贸易。

 

查看答案

1956年陈云指出:“夫妻店担心进不了社会主义,我看到了社会主义社会,长时期内还需要夫妻店。因为老百姓还要买小杂货、油盐酱醋,还要吃大饼、油条、混沌、汤团。”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 体现了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 标志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即将结束

D. 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查看答案

下表为美国三大产业占GDP比例统计表,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0

7.0%

38.0%

55.0%

1980

2.5%

33.4%

64.1%

2006

1.0%

20.0%

79.0%

 

下表反映出

A. 美国产业结构的不均衡    B. 美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 美国制造业的逐渐衰落    D. 新科技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