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

据《唐六典)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推行了“变造”制度,“凡金银、宝货、绫罗之属,皆折庸调以造焉”,即把庸调(唐朝前期的赋税制度)所收之布帛,折变成白银等轻货,运到京城国库。由此可知,“变造”制度

A. 肯定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B. 提高了政府赋税标准

C.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造成了国家财政困难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变造”制度是指将庸调本来应收的实物转换成白银等轻货,从而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白银的货币地位,而是强调“变造”制度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材料反映政府推行“变造”制度,方便缴纳赋税,没有涉及提高政府赋税标准,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国家财政困难,而是强调唐政府推行“变造”制度,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出处

铭文

《元和四年》

元和四年(公元87年),江陵黄阳君作。宜子孙及酒食。吏人得之,致二千石

《永和钟》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正月一日戊辰造口口口钟,重口口斤。直(值)钱七千二百。宜用

《延熹钟》

延熹元年(公元158年)造作,口口口成雷口口钟。廿二斤。直(值)钱二千四百。大吉口口富貴宜田家口意口长生

 

 

A. 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B. 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

C. 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D. 私人作坊的生产销售

 

查看答案

《汉书·礼乐志》称“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王泽既竭,而诗不能作”,这与《毛诗)提出“变风”“变雅”说的精神一致,都是把《诗》看成是“王道衰而作”。这说明《诗经》

A. 托物言志

B. 借古讽今

C. 客观真实

D. 反映了时代特征

 

查看答案

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感官上的要求,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这就形成了人们“好利”“好声色”的本性要求,所以要通过法治和学习礼仪,使小人变为君子,使普通人变为圣人。据此可知,荀子

A. 思想超越了儒学范畴

B. 重视对民众的教化

C. 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

D. 反对盲目崇拜圣人

 

查看答案

在分封制下,任何一个诸侯都知道自己仅仅是周王的部下大臣,自己的领土也仅仅是国家土地的一部分,这一认知直到春秋中叶都没有大的改变。这说明分封制

A. 有助于国家整体观念的形成

B. 实现了拱卫周王室的目的

C. 进一步强化了宗法等级秩序

D. 成为开拓疆土的主要手段

 

查看答案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