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进行了政制改革,实行了责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进行了政制改革,实行了责任内阁制,限制国民政府主席的个人权力,加强党权。很快,因孙科政局危机,蒋介石重新上台,与汪精卫达成了权力分配,实行军政分立。1935年底汪精卫遇刺后,蒋兼任行政院长,蒋介石的个人权威确立,标志着集权政治正式形成。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议改组国防最高会议为国防最高委员会,国防最高委员会设置的宗旨与目的,在于“集中力量,增进效率”,希望“组成中央党政军统一指挥之机构,使全国党政工作,得与军事相切合,……以统一党政军之指挥。”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拥有紧急处分权,“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

——摘编自刘大禹《论蒋介石个人权威形成的制度因素(1931—1935——从责任内阁制到集权政治》等

材料二从罗斯福“新政”起,国会重要议事日程基本上由总统决定,总统向国会提出“国会咨文”、“预算咨文”、“经济报告”等方式成为国会立法活动的指南。战后美国的历届政府,继承了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措施,并使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由战前的针对严重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这种特殊条件下采取的非常手段,转变为经常性的制度。现在美国政府一共有13个内阁级的部和数百个署和局,其中国防部、住房和城市发展部等都是二战后新建设的。1939年联邦政府行政部门文职雇员93.6万人,二战后一直保持在200万以上。大权在握的总统在处理国内外危机时可采取果断的措施,以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舆论惊呼总统权力已发展到“帝王般”程度时,在最高法院支持下,国会便行动起来限制其权力了。

——摘编自李存训《战后美国政治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美国家政治制度演变的共同趋势及各自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相关背景,评析中、美国家政治制度演变趋势。

 

(1)共同趋势:权力相对走向集中。 中国:由分权政治走向集权政治,个人权威形成。表现为:党政军大权集中于一人之手;以军政代替宪政。 美国:行政权在不断扩大。表现为:行政权直接影响到国会立法;联邦政府不断地强化对经济生活的直接干预;联邦官僚机构的扩大;总统权力不断膨胀,逐渐成为联邦政府的权力中心。 (2)评析:中国这种基于个人权威的集权政治有利于应付危局,提高行政效率,适应了长期抗战之需要;但容易导致专制政治,不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与政党政治的真正实现。美国20世纪30年代严重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战后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复杂化,社会管理事务日益增多,严格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为基础的政治体制无法适应形势变化,扩充行政权,建立强有力政府,有利于以应对各种危机和问题;总统权力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垄断资产阶级统治,但总统权力过分膨胀,不利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民主传统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体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美国家政治制度演变异同点以及评价等方面来分析。 (1)从材料“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拥有紧急处分权,“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大权在握的总统在处理国内外危机时可采取果断的措施,以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中可以概括出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美国家政治制度演变的共同趋势。从材料一“蒋介石重新上台,与汪精卫达成了权力分配,实行军政分立”“蒋介石的个人权威确立,标志着集权政治正式形成”“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拥有紧急处分权,“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可以概括出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表现;从材料“国会重要议事日程基本上由总统决定,总统向国会提出“国会咨文”、“预算咨文”、“经济报告”等方式成为国会立法活动的指南”“1939年联邦政府行政部门文职雇员93.6万人,二战后一直保持在200万以上。大权在握的总统在处理国内外危机时可采取果断的措施,以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中可以概括出美国政治制度演变的表现。 (2)从材料“九一八事变后”“因孙科政局危机,蒋介石重新上台”“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拥有紧急处分权”“蒋介石的个人权威确立,标志着集权政治正式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国这种基于个人权威的集权政治有利于应付危局,提高行政效率,适应了长期抗战之需要;但容易导致专制政治,不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与政党政治的真正实现。从材料“继承了罗斯福新政的改革措施,并使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由战前的针对严重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这种特殊条件下采取的非常手段”“大权在握的总统在处理国内外危机时可采取果断的措施,以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对美国国家政治制度演变趋势的认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研究中存在“假设”的研究现象,如现代西方史学研究中颇有影响力的美国新经济史学派,运用“假设一演绎”模式对“美国铁路与国民收入水平的关系”进行研究,得出“铁路在美国经济增长中并未起到决定作用”的结论,而中国著名历史学者龚书铎撰写《“假设”的历史》一文批判历史研究中存在主观的臆想和假设现象。这说明

A. 历史研究不需要以客观的历史为出发点

B. 历史研究完全不能用“假设”研究方法

C. 历史研究不应该把假设与臆想混为一谈

D. 历史研究应该以自身的价值判断为核心

 

查看答案

1947年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强调“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复兴是美国提供援助的条件,并邀请所有的欧洲国家予以合作,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 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B. 建立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

C. 旨在遏制经互会在东欧地区的扩张

D. 主导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查看答案

《世界文明史》综述: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继承。这种综合并不容易:它是人们通过许许多多的“妥协”来完成的,而任何成功的妥协,都既需要足够的气度,也需要高超的技巧。材料说明,美国的民主政治

A. 是在与时俱进中不断完善

B. 放弃了英法议会制传统和分权学说

C. 是”妥协“的产物,“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

D. 完整地继承了英国和法国的政治民主

 

查看答案

普罗塔戈拉被视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曾经提出:“城邦起源于人的‘自保的要求’,正义、美德应该属于所有的人,法律和道德只有对人有好处时才能存在,才是真理。”普罗塔戈拉阐述的核心思想是

A. 阐释了制定城邦法律的基本原则

B. 客观评价了法律对城邦的重要作用

C. 肯定人在城邦体制中的重要地位

D. 强调了城邦是人和法律的有机结合

 

查看答案

新中国某一期《人民日报》社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社论中

A. 新的社会组织是指三大改造中的农业互助合作社

B. 这种新的组织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 新的社会组织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这种新的组织实际上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