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中期的英国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技术革新,还带来了整个社会对教育发展的关注和重视。工人阶级在幼年时期,通过一些慈善学校、主日学校等学习基本的读写算,同时此类学校还类学校还注重培养勤劳虔诚的习惯。1811年托马斯·查尔斯设立了成人学校,随后读书会、图书馆、阅览室等相继建立。19世纪初兴起了技工讲习所运动,成为现代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源泉。在工厂制下为了提高效率,工厂主要求工人们在前4年的每个工作日应有一定受教育的时间,1846年《工厂法》指出,工厂教育是强制性的。
——摘编自奥尔德里奇《简明英国教育史》
材料二:
恩格斯在谈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的文化素质时说“我常常碰到一些穿着褴褛不堪的粗布夹克的工人。他们显示出自己对地质学、天文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比某些有教养的德国资产者还要多。阅读最新的哲学、政治和诗歌方面最杰出的著作的几乎完全是工人。”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教育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工人教育对英用社会发展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2节俭观变化表
时代 | 节俭观 |
古代 | 墨子:“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
荀了认为,德性高的“圣贤”可以而且应当奢华,需要反对的是那些地位不高、 德性不够的人超越等级或礼仪的消费,即“僭越”。 | |
贾谊积极主张国家和个人都要多积蓄,反对奢侈浪费。 | |
明嘉靖年间出现了崇奢黜俭,奢能致富的思想。 | |
近代 | 梁启超说东方国家的衰亡,根源就在于崇俭。 |
晚清时上海报刊公开讨论“俭与奢”,发表题为《论治世不必偏重节俭》的文章。 | |
民国初年,上海有人发起成立“俭德会”,天津商务总会告诫商人必须“遵节俭, 尚素朴”。 | |
20世纪 五六十年代 |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
雷锋:“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 |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社会发展与节俭观”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论述。(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代,北京是印刷中心。中央政府印书事属内务府,所刊本均称“内务本”、康照、乾降时代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到封建时代的顶峰,两帝均致力于文化事业,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武英殿设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所刊书为“武英殿本”。简称“殿本”。殿本书甚多。如今流传的重要古籍,如《十三经》、《二十四史》、《水经注》等等大部头著作都有殿本,殿本校刊,写刻,纸墨均精。为木版书中上品。
清化北京城内除了内府官刻外,还有许多书坊刻书,所刻除一般经史和八股文试卷外,还刻小说、民歌、俗曲、鼓词、字典、法律,医书及初级满文课本等。苏州。因地方经济发达。自明代以来即为出版印刷业的中心之--……后起的有广州,当地从事海外贸易的富商注重文化事业,开设书坊刻书。佛山镇印书业是清末才兴起的,开始用木版印制,后多用石印和铅字机印刷。佛山版多为通俗小说,这是近代市民社会的需要。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印刷术的出现有时被着作是现代世界的首次民主革命。这种观点突出了印刷术本身具有的对权威的挑战;任何压抑民众的政权都清楚,文字非同小可……到16世纪末期,肯定有很多欧洲王室成员和主教们希望印刷术不应那么普及,因为作为印刷术奉献给世界的第一个奇迹的社会运动就是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宗教权威的成功挑战,其影响至今还在改变这个世界。……确实,对许多社会学家而言,特别是对马克思·韦伯来说,宗教改革如同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说的那样,产生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精神气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摘编自玛丽·伊万丝《社会简史·现代世界的诞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印刷业的特点分析清代印刷业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印刷术的历史作用。
美国史学家阿基拉·艾里依在《20世纪史》中写到: 如果说。20世纪为下一个世纪留下某些遗产的话,国际主义便是其中之一 。由此判断“国际主义“是
A. 美国凭借实力控制世界 B. 国际间的合作日趋密切
C. 冷战后世界的紧张动荡 D. 多极格局下的大国竞争
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相继裁定《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理由是联邦政府干涉了各州的内部事务,之后国会进行重新立法,保留了原法案中的劳工权利和对农业的经济干预。这反映了
A. 总统的行政权力得到明显提升 B. 最高法院的做法违反完法原则
C. 国会的补救对新政的成效不大 D. 新政是在民主政治框架内进行
1921年,列宁指出:“商品交换要求(尽管没有说出来。但还是要求) 不通过商业而直接向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过渡……结果是: 现实生活使商品交换失败了,以买卖取代了它。”材料表明当时的苏俄
A. 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B. 大力提倡发展私人贸易
C. 逐步认识到商品市场的作用 D. 坚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