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哪位思想家对自己一生的概括?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A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出自《论语·为政》,其大意是: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到事情不迷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广泛听取多种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概括。本题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让-保罗·萨特创作于1943年的戏剧《禁闭》,主要描述了三个死后被投入地狱的罪人,他们分别是邮政局小职员伊内丝,巴黎贵妇艾丝黛尔,报社编辑加尔森。当他们在地狱密室初始相遇时,彼此之间设防戒备,相互隐瞒生前的种种劣迹……但是,他们不仅彼此封闭自己,同时又相互“拷问”他人,每个人无时不在“他人的目光”中存在并受到审视与监督。由于他们生前恶习不改,真实面目迅速裸露。一旦暴露,便无顾忌,三人间形成了一方面相互追逐,另一方面相互排斥的双向型三角关系:加尔森希望得到伊内丝而拒绝艾丝黛尔;伊内丝希望得到艾丝黛尔而拒绝加尔森;艾丝黛尔希望得到加尔森而拒绝伊内丝。三个痛苦的灵魂像坐上了旋转木马,永在相互追逐又永远追还不到的“境况”中,相互的追逐成了一场不堪其苦的煎熬,谁也不能得到,谁也不能安宁,谁也不能退场,其苦状若身陷无间地狱。最终加尔森悟得地狱之中并无刑具的道理:“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剧作以加尔森无可奈何地说:“好吧,让我们继续下去吧”一言收场。

——摘编自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

(1)根据材料二,判断戏剧《禁闭》属哪个文学流派。并列举1个该流派的其他文艺作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萨特《禁闭》的创作源泉及其艺术特色。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剑桥大学历史系斯金纳教授为代表的“剑桥学派”注重研究产生那些经典文本或伟大观念的社会源泉,即特定的“历史语境”。他们认为没有脱离语境的无时间限制的真理的存在,只有从历史语境出发,才能更好地把握观念的生成与演变。

——摘编自《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

材料二尽管思想文化的进步不像政治事件那样轰轰烈烈,不像经济发展那样引人注目,但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指导人们行动的思想意识,思想文化的进步不断激发人类创造出新的文明成就。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那样:“思想上的努力,正如可以长出大树的种子一般,在眼睛里是看不见的。但,人类社会的明显的变化正发生于其中。”

——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导读)》

(1)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并以“汉代新儒学”为例对该观点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二,以世界近代史的具体事件为例对思想进步推动社会变革的观点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启蒙运动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启蒙思想家提出了许多改革社会的建议,……在经济领域内实行自由放任主义,鼓励工商业自由发展;在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在宗教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反对政救合一。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断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多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民之思;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地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产生的原因。

 

查看答案

20世纪80年代,“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文化与世界从书”、“现代西方学术文库”、“20世纪文库”、“外国研究中国从书”、“走向未来从书”等一系列书籍的出版和发行,支撑起中国学术界的半边天。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理论界完全摆脱“左”倾束缚

B. 反映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C. 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双百方针

D. 表明中国学术界已全盘西化

 

查看答案

下表是我国近现代教育目标的部分表述。由此,可以推断出

1912年

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教育宗旨》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38年

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国难时期教育宗旨》

拥护国家领土主权之完整,并尽力实施切合国难时期需要之教育,即着重于抗战与建国并行的教育方针。

1958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有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A.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B. “双百”方针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快速发展

C. 教育目标的制定反映了时代的需求

D. 人才培养标准以西方自由平等理念为核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