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947年年中似乎标志着战争形势的一个转折点,取得了充分胜利的政府军队出现了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越来越多的部队担任起守戍其占领地区的职责,实际作战部队便相应地减少了。”作者意在说明的“转折点”指的是
A.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B. 国民党军队的实际作战部队从此减少
C. 国统区人民厌倦了战争
D. 中共军队人数超过了国民党军队人数
下图中,①所示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B. 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创
C. 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
D.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唯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陆、章去”。上述材料集中反映了五四运动中
A. 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
B. 商人罢市起到的作用
C. 资产阶级的推动
D. 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
有人参观了位于南京的太平天国东王府后感叹道:“太平天国幸好失败了,不然洪秀全又是一个朱元璋。”此人的观点
A. 客观地指出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 否认了太平天国的革命性
C. 具有主观臆断性
D. 站在地主阶级立场说话
从194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军队共计抗击着太平洋战场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十四年的全国抗战,中国军队共计毙伤日军一百五十余万,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军民伤亡在三千五百万人以上,间接经济损失在五千亿美元。以上事实说明了
A.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重要的战场
B.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
C.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D.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帝国主义最为典型的侵华罪恶之一。我们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最有力的证据应是
A. 当年受害者的控拆材料
B. 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C.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 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