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0年前后)帝国主义(指欧洲国家——也包括...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0年前后)帝国主义(指欧洲国家——也包括后来的日本和美国)对世界的控制有时这种控制是通过旧的手段——例如武力完成的。但是,更为经常的是通过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使列强从殖民地获利,在不直接进行政治控制的前提下,影响殖民地的事务。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00年前后,西方国家“对世界的控制”的三种主要方式,并结合中国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二二战进行中,罗斯福逐渐形成了以“非殖民”原则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构想。1953年,美国针对殖民地问题提出中间道路。即在殖民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之间采取中间立场;既不放弃外交中的反殖民主义传统,又要支持欧洲盟国;既不放弃传统的道义利益,又贯彻反苏反共的冷战总目标。50年代中期后,随着第三世界的形成,苏联在第三世界和殖民地的影响日益加强,以及联合国会员国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中间道路”政策在联合国遭遇挫折。1960年第15届联大会议中,苏联等43个亚非国家一起向联大提出《非殖民化宣言》,要求彻底结束殖民主义。该提案得到了联大成员半数以上支持,西方国家成为少数派。美国与英法比等国几次协商,先后三次更改投票立场,最终在投票前不得不再次更改立场。美国频繁更改的投票立场表明,“中间道路”陷入困境。

——摘编自毕元辉《“中间道路”及其困境:1945-1960年美国“非殖民化”政策评析》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中间道路”的内容。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为契机,短短10年间世界格局的演变注入了一股突如其来的力量。此次世界格局的转换不像以往那样发生在大规模战争之后,新体制的确立缺少硬性的仲裁力量。此外,由于多极化趋势的长期酝酿和发展,当旧格局最终被打破后,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和地区性力量亦趁势蜂起,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

——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对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1)方式:殖民战争、经济侵略、政治控制。 史实:通过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强迫签署《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清廷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2)内容:在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采取中间立场:既坚持“非殖民”原则,反对欧洲国家的殖民主义,支持亚非国家的独立;又与欧洲国家结盟,反共反苏; (3)作用: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武力完成的。但是,更为经常的是通过贸易、投资和商业活动,行政治控制”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签署《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回答即可。 (2)依据材料二“即在殖民主义(者)与民族主义(者)之间采取中间立场;既不放弃外交中的反殖民主义传统,又要支持欧洲盟国;既不放弃传统的道义利益,又贯彻反苏反共的冷战总目标”归纳回答。 (3)依据材料三“,多种基于民族主义的国家和地区性力量亦趁势蜂起,谋求在新格局中的位置和利益。”并结合多极化趋势加强背景下国际关系民主化等角度分析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表是美国亚瑟莱维特公共事务中心1993—2012年就“俄罗斯精英视角下美国对俄敌对与友好程度”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反映了俄罗斯人

咨询答案

1993(%)

2004(%)

2008(%)

2012(%)

非常敌对

3

2.2

17.8

6.3

中立态度

29

48

25.3

30.8

相当友好

55.5

17.8

3.7

23.3

很难回答

3

2.8

0.4

1.7

 

 

A. 试图化解与美国的根本分歧

B. 希望被西方认可和尊重

C. 认识到北约军事威胁的减弱

D. 延续了战后的冷战思维

 

查看答案

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 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

B. 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

C. 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D. 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查看答案

英国学者指出:1689年至1716年是国王和下院“确定关系”的时期;1716年至1783年是两者关系保持“均衡”的年代;而在1784年至1832年,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遭到破坏。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国王在18世纪初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18世纪国王和下院在治国权力方面势均力敌

C. 议会改革打破了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均衡关系

D. 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

 

查看答案

1805年,德国法学家胡果依据罗马法已经阐明的权利主体所从事的旨在设定、保护、变更和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各种“适法行为”的必备条件和原则概括出法律行为的概念,这成为现代民法学最普遍遵循的概念。据此可知

A. 罗马法中的民法仍被沿用

B. 现代民法以罗马法为主体内容

C. 罗马法中部分理念得以传承

D. 现代民法学之源在于罗马法

 

查看答案

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