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极格局。两个超级大国称霸与对立,并划分势力范围,分而治之;美国通过签订条约,直接插手盟国的内政,苏联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输出自己的社会模式,都推行强权政治,支配国际事务;建立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同盟,进行军备竞赛,……极大地威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引自高恒《对战后两极格局下国际秩序的历史评价》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1971年7月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说,指出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美国在1973年提出“欧洲年”的主张,尼克松说:“这一年之所以将成为欧洲年,是因为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引自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

材料四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新华网

(1)据材料一,概括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60、70年代西欧是如何摆脱“卒子”地位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担心的“挑战”力量来自哪里?这些“挑战”力量对国际关系格局影响如何?美国在外交上又是怎样应对的?

(4)依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分阶段简述“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过程。

 

(1)特点:划分势力范围,分而治之;强权政治;军事对抗。 影响:威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两强相争不敢轻易动武,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做法:西欧各国加强联合,建立欧洲共同体;随着实力的增强,欧共体国家在外交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逐步摆脱美国控制。 (3)力量: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振兴。 影响: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 应对措施:与欧洲国家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中美关系正常化。 (4)主要特征:建立单极世界(或推行强权政治)。 演变过程:①“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③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或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解析】(1)特点:根据“并划分势力范围,分而治之”“都推行强权政治,支配国际事务”“建立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同盟,进行军备竞赛”得出:划分势力范围,分而治之;强权政治;军事对抗。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两极格局下,美苏冷战,一方面威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另一方面两强相争不敢轻易动武,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 (2)做法:根据所学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各国加强联合,建立欧洲共同体;随着实力的增强,欧共体国家在外交上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逐步摆脱美国控制。 (3)力量:根据“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有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振兴。 影响:根据所学,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振兴,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应对措施:根据“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得出与欧洲国家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结合所学,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 (4)主要特征:根据“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得出建立单极世界(或推行强权政治)。 演变过程:材料一反映“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材料二、三反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材料四反映出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或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的政党体制是两党制,民主党和共和党作为美国政治舞台上最重要的两大党,在与“三权”相应的各政治平台上展开角逐,尤其是为总统和参众两院议员席位进行激烈竞争,而其他党派由于美国选举制度的影响以及两大党各自具有一定的包容性、灵活性,难以长时间存在并扩大。

——胡鞍钢等《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是一党制,而是立足于共同政治经济基础上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也不是多党制,而是共产党执政、多党参政。在政治关系上,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两者是合作关系;在政权关系上,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两者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而不是竞争性的轮流执政关系。

——周余云《多维视野下的中国政党制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中两国政党制度的特点。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中两国政党制度产生的共同的历史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几乎每一位西方作家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年)。⑤清醒阶段(1944~1949年)。⑥敌对阶段(1949~)。

——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的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

——《环球时报》

材料五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国内发生的变化令人惊奇。中国已经获得尊重,地位日益提高,其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无疑将进一步增强。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分别作了怎样的描述?

(2)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总体看法的主要政治背景。

(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

(4)材料五反映了新时期怎样的“中国形象”?结合新时期中国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的重大外交活动加以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第一条第十款: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对民用船只颁发捕押敌船及采取报复行动之特许证;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不得指定金银币以外的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法定货币。

第六条: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第十条修正案: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得由各州人民保留。

——摘自1787年美国宪法

材料三1920年代,“联省自治”思潮风靡一时,《时事新报》、《改造杂志》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从各个角度探讨了“联省自治”的紧迫性和可行性,许多名流包括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胡适等都站到了这一行列中。在吴佩孚公开提出“武力统一”的主张后,各省军阀纷纷主张自治,最早是湖南军阀赵恒惕,其后浙江、广东、四川、云南、广西、贵州、陕西、江苏、江西、湖北、福建等省纷纷跟进,省宪运动潮流激荡全国,广东军阀陈炯明认为,“古今万国不外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两种。大抵国小民寡,集权之制容或可行,否则无不用分权制者。美之合众,德之联邦,皆分权制。英之帝国,其属地如澳洲,加拿大等皆完全自治,实为分权之尤”。他认为中国广土众民,只能实行分权自治,才可养成“民治精神”,建设民主。

——摘自《中华百年祭·政治卷》

(1)针对材料一中所提问题,秦始皇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与之前的措施(制度)相比,其有何进步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美国联邦制确立的背景及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民国初年“联省自治”运动高潮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认识。

 

查看答案

列宁曾提出四点要求:“第一,立即与同盟国停战;第二,把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第三,没收资本家的工厂、矿工和其他工业企业,交给各厂的工人委员会管理;第四,确认苏维埃取代临时政府为最高权力机关。”这表明此时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心任务是

A. 推翻临时政府统治

B. 推行新经济政策

C. 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D. 巩固社会主义政权

 

查看答案

1917年,第二国际的领袖们疯狂地攻击列宁不顾俄国的“落后”程度,硬要“直接过渡到无产阶级专政,“立刻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试图使一个怀孕的妇女生下一个完全没有成熟的婴儿”。这些批评主要是针对

A. 两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C. 四月提纲》的提出    D. 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