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之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
A. 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
B. 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 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 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 注重依法治国 B. 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 皇权不断加强 D. 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A. 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 设立“中朝”“外朝”制度
C.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D. 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内阁制代替三省制
C. 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秦朝之后两千多年的王朝帝国,“历代都用秦政法”。这里的“秦政法”是指
A.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专制皇权 D. 焚书坑儒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
A. 炫耀文治武功
B. 树立专制权威
C. 制造暴政依据
D. 宣扬君权神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