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7年至1937年,虽然国民政府处于内外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7年至1937年,虽然国民政府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但却努力继承孙中山先生重建国家的遗志。国民政府推行货币改革,用银元代替银两,与推行纸币(法币)为合法货币。国民政府以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为后盾,从1928年到1929年,同美、德、英、法、日签订了平等友好的关税协定,根据这些协定列强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陇海铁路在1934年延伸至西安,1936年粤汉铁路竣工,铁路路网从八千公里延伸至一万三千公里。各省公路建设、现代航空、水上轮渡事业都有骄傲的发展。工业化方面,一些轻工业如棉纺织业、面粉制造、钟表、水泥和化工制造等领域也出现颇大的进展。但是,国民政府忽视了古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困苦。国民政府未达成财政均衡,而是靠赤字开支来维持。年复一年的预算不平衡导致了滥发纸币,这在后来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促使1949年国民政府的经济崩溃。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现代化的萌动是国际环境影响的结果,但仅仅是一种萌动,无法迅速发展起来。30年代的国民党政府,实施一党专政,排斥民众参与,对民主政治打压扼杀;知识分子的讨论只是昙花一现的理论喧嚣。政府的“贫困化”也是制约这次现代化发展的因素。这种“贫困化”不仅是财政上的破落,更是中央权威的缺失。国民政府是形式上的全国统一政权,但内部帮派林立、战乱不断,难有权威和效力。而同一时期苏联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恰恰得益于建立了强有力的政府。

——秦正为《萌动与选择: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走向》

(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近代化的主要成就,并概括其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分析这次现代化运动仅停留在“萌动”状态的原因。从中可得出什么启示?

 

(1)成就:成功进行币制改革,统一了货币;实现关税自主;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轻工业等领域有较快发展。问题:忽视急需的农村社会改革;实行不负责任的财政赤字政策。 (2)原因:维持一党专制,政府缺乏权威,脱离人民群众;官僚资本的压榨;社会动荡不安;受日本侵华的影响;脱离中国国情。启示: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现代化的开启有待于民众的广泛参与;现代化的实行必须有政府的有力推动;现代化的选择务必要从国情出发;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有利的国际环境。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国民政府推行货币改革”“签订了平等友好的关税协定”“ 铁路路网从八千公里延伸至一万三千公里”“各省公路建设、现代航空、水上轮渡事业都有骄傲的发展”“一些轻工业……出现颇大的进展”等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忽视了……农民的困苦”“未达成财政均衡,而是靠赤字开支来维持”等进行概括。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一党专政”“排斥民众参与”“贫困化”等和所学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背景进行概括;第二小问,是开放性设问,结合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外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查看答案

、时代变革要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同时思想文化创新是时代变革的先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只有这些作家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极其特殊的原因,才能解释作家们的事业,以及这项事业的成功。伏尔泰精神久已问世,但伏尔泰本人只有在18世纪的法国才能真正居支配地位。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三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

——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材料四要充分体现国家软实力的精神力量的强大,则需要一流哲学家的智慧和一流思想家的引领。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

(1)董仲舒、朱熹是怎样“建造”新思想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本人只有在18世纪的法国才能真正居支配地位”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士大夫群体“先觉”“先行”的表现和社会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思想家是如何顺应和引领时代潮流的。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材料二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材料三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四(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三,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

(3)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

 

查看答案

诗言志,史铸诗。诗人毛泽东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下列诗句所指史实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②“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④“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④②①

D. ③②①④

 

查看答案

排巫运动发生在近代早期的欧洲,1580至1660年间是排巫运动最狂热的时期。其间,许多人被迫害致死,其中95%是女性,多为衰老贫困的单身女性。“排巫运动”的发生表明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欧洲

A. 仍然缺乏理性精神

B. 科学精神高涨

C. 需要继续进行反教会斗争

D. 人文精神增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