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礼记,祭统》载:“忠臣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也。”《孝经》载:“君子之事亲...

《礼记,祭统载:“忠臣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也。”《孝经》载:“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村。这反映中国古代社会

A. 家国同构的思想观念    B.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 君子专制统治的建立    D. 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

 

A 【解析】材料反映了“孝”的家庭价值观与“忠”的社会价值观,有利于家国同构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思想,与材料强调家国同构的思想观念不符,排除B。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政治等级与宗法关系的比较,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这,就是李鸿章,一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的人,一个处于夹缝中的人,处在中国传统外交体制解体的历史悲剧中,李鸿章是晚清中国官僚集团中较为清醒和理性的对待“千古变局”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力图建立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的明确的原则和适应性的方式,但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他认识到时代的变局需要中国变革,而又无法从体制上乃至文化上采取根本的变革;他实现了从崇拜皇权到崇拜国权的政治价值观的转变,证明他本质上仍是一位现实主义的外交家,但他在外交操作上的现实主义与晚晴外交面临两难:既要维护帝国的传统外交体制——天朝礼制体系或朝贡体系的传统理念,又要适应完全对立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际关系体制的现实,便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浅谈李鸿章的功与过》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李鸿章外交失败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某书中有关中国近代史的部分目录摘选。

第三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复兴

第十章铁逻辑,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十一章睡狮猛醒,20世纪举世瞩目的政治大国

第十二章顺天乎人,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浪潮

第十三章东方太阳,亚洲太平洋时代与中国时代

第十四章巨龙腾飞,21世纪世纪经济大国

根据上述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观的角度分析该目录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编写原则,并说明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7年至1937年,虽然国民政府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但却努力继承孙中山先生重建国家的遗志。国民政府推行货币改革,用银元代替银两,与推行纸币(法币)为合法货币。国民政府以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为后盾,从1928年到1929年,同美、德、英、法、日签订了平等友好的关税协定,根据这些协定列强承认了中国的关税自主。陇海铁路在1934年延伸至西安,1936年粤汉铁路竣工,铁路路网从八千公里延伸至一万三千公里。各省公路建设、现代航空、水上轮渡事业都有骄傲的发展。工业化方面,一些轻工业如棉纺织业、面粉制造、钟表、水泥和化工制造等领域也出现颇大的进展。但是,国民政府忽视了古老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的困苦。国民政府未达成财政均衡,而是靠赤字开支来维持。年复一年的预算不平衡导致了滥发纸币,这在后来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促使1949年国民政府的经济崩溃。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现代化的萌动是国际环境影响的结果,但仅仅是一种萌动,无法迅速发展起来。30年代的国民党政府,实施一党专政,排斥民众参与,对民主政治打压扼杀;知识分子的讨论只是昙花一现的理论喧嚣。政府的“贫困化”也是制约这次现代化发展的因素。这种“贫困化”不仅是财政上的破落,更是中央权威的缺失。国民政府是形式上的全国统一政权,但内部帮派林立、战乱不断,难有权威和效力。而同一时期苏联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恰恰得益于建立了强有力的政府。

——秦正为《萌动与选择: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走向》

(1)根据材料一归纳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近代化的主要成就,并概括其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分析这次现代化运动仅停留在“萌动”状态的原因。从中可得出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切可能来增进对外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查看答案

、时代变革要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同时思想文化创新是时代变革的先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只有这些作家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极其特殊的原因,才能解释作家们的事业,以及这项事业的成功。伏尔泰精神久已问世,但伏尔泰本人只有在18世纪的法国才能真正居支配地位。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三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

——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材料四要充分体现国家软实力的精神力量的强大,则需要一流哲学家的智慧和一流思想家的引领。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玉良

(1)董仲舒、朱熹是怎样“建造”新思想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本人只有在18世纪的法国才能真正居支配地位”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士大夫群体“先觉”“先行”的表现和社会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思想家是如何顺应和引领时代潮流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