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阿尔贝蒂(1404—1472年)写道:“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这位佛罗...

阿尔贝蒂(1404—1472年)写道:“人们只要想做,没有什么做不到。”这位佛罗伦萨的贯族不仅是剧作家、诗人、文艺批评家、风琴演奏家、歌唱家,且是建筑师、数学家、考古学家,摔跤和登山运动员。他的言行

A. 表明其成就的影响巨大

B. 第一次认识到人的重要

C. 说明当时的人无所不能

D. 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思潮

 

D 【解析】材料是对人的肯定,反映了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没有明确表述其成就影响巨大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早在智者运动时期已经认识到了人的重要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人无所不能是过于夸大了人的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能说人无所不能,因为人类仍然有非常多的无法解决的问题,选项C说法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希腊某著学者对于自然地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这说明该学者

A. 否定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B. 主张认识自己,研究自我

C. 彻底否定了神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 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

 

查看答案

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史、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上述现象的出现

A. 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

B. 说明儒家经典权威受到质疑

C. 彻底改变了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D. 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查看答案

朱熹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佛说万理俱空,吾儒说万理俱实。”他认为“人心”和“理”是一体的,而佛教“人心”和“理”是分离的。这反映了朱熹

A. 主张人放弃一切欲望

B. 吸收了佛教有益成分

C. 倡导和谐的社会秩序

D. 反对佛教的禁欲主义

 

查看答案

汉唐以来,众多的外来文明落脚中华大地,尤其是由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冲突和融通的过程,不仅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发展成为与中华本士的儒、道两鼎足而立的中华主体文化之一。这说明

A. 中外文明进行了平等的交流和对话    B. 中国儒家尊大敬祖的观念受到冲击

C. 印度佛教文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中华文明具有强大接纳力和融合力

 

查看答案

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

A. 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B. 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 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D. 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