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85到1892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田赋由38.5%下降到35.2%,而厘金(国内贸易征税)和关税收入则由36.7%上升到43.2%.其中关税收入逐年上升了3.8%。清政府财政收入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 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B. 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西方国家进行商品输出
D. 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在大航海时代,葡萄牙海外殖民者斥资购买大量土地,他们认为:“在危机时刻,一棵橄榄树和一寸土地都是最后的藏身之所。”下列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认识是
A. 领土扩张是殖民的主要动力
B. 种植园经济是葡萄牙的主要殖民方式
C. 葡萄牙新经济因素发展受阻
D. 殖民者缺少开拓进取精神
《文史哲》中说:“我国自明代起,棉布即逐步取代麻、丝,成为人民最重要的衣被材料;清中叶,已有每年约三亿匹(按标准土布每匹3.633方码计)商品布的市场,并出口国外。”但在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中,唯独棉纺织业没有出现手工工场的组织形式,古代社会出现这一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B. 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C. 棉花传人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D. 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中国古代历朝政府在经济政策上将诸多商品收归官营,在社会意识中努力形成一种“以商为贱”的风气,在客观上
A. 导致中国传统社会发展很缓慢
B. 导致商品经济长期落后于西方
C. 推动了官营企业生产关系的变化
D.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顺利发展
两极格局结束后,美俄各自调整对非政策,大国对非洲的控制能力减弱,但非洲地区冲突实际上增多了。这表明
A.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 地区冲突成为世界主流
C. 冷战不利于世界和平
D. 应辩证分析冷战的影响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沈阳、长春等城市的高等院校或外迁,或裁并,或疏散;修建地下防空工事是当时各级革委会普遍重视的工作。黑龙江省把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生以及街道居民都以民兵的形式组织起来,实现全民皆兵。东北地区出现的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因为
A. 边境局势的持续紧张
B. “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方针的影响
C. 中苏两国关系开始恶化
D. 朝鲜半岛“冷战”局面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