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卖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明时期,士大夫通常只扮演政治角色。清朝前期朝延严格限制各地科举考试中举人数的名额。此外,清开国后形成了满、汉八旗贵族子弟垄断了相当数量官职的局面,只有进士才有望谋取一官半职,许多举人及其他低级科举功名的获得者只好另谋职业。许多经济无法自立的学者,在不同官员麾下充任幕僚以维持生计,他们严肃认真地承担起编著经注、史书、方志的任务。大批学者批弃科举功名,到书院及教学级别较低的学堂任教。许多学者把毕生精力献给考证、研究和著述活动。清代学者考据刊印的专著,只有学术价值。没有商业效益,每一个学者都有一位财力雄厚、忠实可靠的赞助者。18世纪,学术因商人的资助繁荣起来,书籍出版数量远超前代。
——摘编自(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
材料二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刺激,知识阶层向西方学习的注意力向更深层转变,具有了不同于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新”特色。他们意识到时代之变,危机意识成为整个知识阶层的共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的改良等政治意识成为一种时尚。读西书、译西书,了解西方,在知识界渐成时尚,西方文化优越论观念在知识分子中形成定势。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投向西方的社会科学。特别是严复等人把译书之举与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相联系。甲午战败使知识分子认识到科举制乃至传统文化的弊端之所在,功名意识日益淡薄。张睿、孙家鼎、张元济等一些知识分子走上了“弃仕经商”的创业道路,或者选择新闻出版、科学技术等职业为新式企业效力,甲午战后出现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摘编自程峰、夏绍能等《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士大夫社会角色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战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不同于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新”特色并予以简要评价。
下图反映了
A. 数字革命日益改变教育制度
B. 计算机革命改变了现代文化和教育的形式
C. 欧洲成为知识经济的发源地
D.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
1947年5月8日美国副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在演讲中称:“(欧洲)经济混乱是滋生极权主义的土壤,需要美国运用其经济和财政力量,维护自由和民主制度。”该言论
A. 推动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B. 意在推动美国政府对欧洲的援助
C. 力图遏制莫洛托夫计划的实施
D. 体现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精神
1928年,苏联政府从农村收购了1080万吨粮食,1929年收购了1600万吨.1930年粮食收购量猛增到2220万吨。1931年苏联粮食总产量比1930年下降16.8%,然而粮食收购量还是达到创纪录的2280万吨。这表明
A. 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农业全盘集体化推动农业发展
C. 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D. 苏维埃政权对农村的管控削弱
德意志社会史学派认为,第二帝国时期德国的工业化发展迅速,但德国的资产阶级不但十分软弱,缺乏革命精神,而且还因为畏惧工人运动,转而与传统的政治势力结盟,出现了一种资产阶级的封建化倾向,使得德国无法实现真正的议会民主制。该学派意在强调
A. 工人运动的发展令资产阶级心有余悸
B. 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相互制约
C. 德国经济、政治现代化未能同步进行
D. 容克贵族、官僚等掌握了统治权
英国经济学家达德利·诺斯对消费大唱赞歌,也认为人们对奇珍异品的追求,刺激了人们努力地工作,如果人们满足于粗茶淡饭的生活,就将永远生活在一个贫穷的世界里。亚当斯密认为,消费是一切生产的目的。二者的观点
A. 都主张政府操控经济事务
B. 反映了商业资本控制着工业
C. 关注的重点都是流通领域
D. 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