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以帮助它们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因难,这就是“第四点计划”。到1951年展,“第四点计划”已扩展到33个国家。自1945年7月1日到1967年6月30日,在累计达1172亿美元的美国对外经济和军事援助中30%的以上是给予非共产主义的不发达国家。美国向这些地区提供技术援助,除经济领战外,还涉及卫生、教育等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对受援国或地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大量的技术人员被派往受援国,使美国的生活方式传播到受援国,加深了美国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影响。以此为契机,美国拓展了在第三世界的势力范围,逐新控制了中东,1939年美国在中东石油开采额中所占的比例为13.1%,1956年月增加到65%。在东南亚地区,则通过“第四点计划”将其变成美国商品及资金的倾销市场。美国将大量过剩的产品向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出售。

——摘编自谢华《对美国第四点计划的历史考察与分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四点计划”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四点计划”的影响。

 

(1)美苏冷战;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老牌殖民帝国的衰落;美国战后发生经济危机,需要向外拓展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受援国或地区的发展;提升了美国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影响力,实际上是美国霸权政策的体现;强化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第四点计划”出台的背景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和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第四点计划”出台的背景,应当根据教材所学有关内容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美国自身的需要等方面来回答。 (2)“第四点计划”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在一定程度上对受援国或地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大量的技术人员被派往受援国,使美国的生活方式传播到受援国,加深了美国对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影响。以此为契机,美国拓展了在第三世界的势力范围”等信息分析概括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进入晚清时期,在内忧外患的冲击下,新疆原先的治理制度遭到重创,不再适应新的形势,新的治理制度逐步诞生,1884年11月16日清政府决定建立新疆行省。原来的军府制度为行省制度所替代,由巡抚来代替将军统辖新疆行政事务,形成行省制度下的省、道、府、州、县各级治理机构。治理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主要官员也由外地调派,打破了新疆长期存在的各地方民族首领治理本地民族内部事务的状况,废除伯克制度。这样,清朝在新疆的各级治理对机构不仅在名称上,而且在官员的设置、职能管理等方面也与全国保持了一致。新疆建省以后,取消了内地人到新疆的限制,大量的汉民、回民到新疆谋生。为鼓励内地无地农民到新疆开垦土地,1887年。清朝制定(新疆屯垦章程》,规定每户给地60亩,借给种子3石、8个月口粮以及购耕牛和农具、建房买盐菜钱共73两白银,移民头两年免税,但要还清贷款,第三年缴半税,第四年起缴全税额。整体来说,移民负担较轻,每亩缴银或粮8升,这使得移民生产积极性很高。

——摘编自马平安《中国近代政治得失)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新疆新治理制度的要内容,

(2)根据材料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新疆新治理制度的主要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的变革表

参教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特征

以蒸汽机为代表,蒸汽时代,机器化,工厂产生

以内燃机和电力技术为代表,电气时代科技含量高,规模化

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代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人文和社会融合

关键历史事件

拿破仑积极推进工程师教育的发展,先后开办一大批大学校,将巴黎理工、炮兵、路桥等高等专科学校(称“大学校”)分为基础和应用两种。1805年,拿破仑正式赠予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校训:“为了祖国、科学和荣誉”

1934年法国通过法律确定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为工程师学历教育认证机构,强调文凭的发放只能针对真正有实力的领军人才,提高了工程师文凭的含金量。并由此确立了法国及欧洲最早的针对工程师学历教育和工程师文凭的评估和认证体系

包括法国在内的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提出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等教育资源,打通教育体制,到2010年,签约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成绩,都将获得其他签约国家的承认

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的发展特征

国家性,应用性,精英性

规模化,规范化,认证制

标准化,国际化,跨学科化

 

 

一一摘编自于黎明等《法国工程师学历教育解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通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桑弘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不依靠农业富国的思想家,他明确指出“富国何必用本农”,“无末业则本业何出”。他主张国家积极介入工商业以增加经济性收入,对盐、铁、酒实行专卖。他还认为商品流道可以“均有无而通万物”。在对外贸易方面,桑弘羊认为货币的多少可以作为财富的象征,但他不把货币的取得作为对外贸易的目的,而是以货币为“末”、为“虚”,以供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物品为“本”、为“实”。他认为,只要严格控制出口,并大量输出国内丰富的黄金和丝绸,就能从敌国换取国内需要的商品,既可以削弱敌国,还可以保证国内市场的供应。这些措施为汉武帝的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桑弘羊思想在后代王朝中虽不时被采用为财政剥削手段。但始终遭到各方面的围政和蔑视,没有上升为经济政策。

——摘编自《汉代著名的法家一桑弘羊》等

材料二柯尔伯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最信任和重用的大臣,在任内他先后颁发有关工业生产的法令达190项,通过给工场主发放贷款,封赐特权,颁发补助金,由国家出资兴建皇家和私人手工工场,招揽国外能工巧匠,发展手工业生产,柯尔伯发现各封建领地设置重重关卡,于是建立了14个省的关税同盟,在同盟内部、撤销关卡,实行商品流通自由。柯尔伯尤其保护法国对外贸易,支持建立对外贸易公司、发展对外殖民贸易,并通过外交途径与土耳其、英国等国签订商约、保护法国商人利益。这些政策将重商主义发挥到极致,使法国经济在当时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桑弘羊与柯尔伯经济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桑弘羊与柯尔伯经济思想的不同历史命运并分析造成不同命运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卖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明时期,士大夫通常只扮演政治角色。清朝前期朝延严格限制各地科举考试中举人数的名额。此外,清开国后形成了满、汉八旗贵族子弟垄断了相当数量官职的局面,只有进士才有望谋取一官半职,许多举人及其他低级科举功名的获得者只好另谋职业。许多经济无法自立的学者,在不同官员麾下充任幕僚以维持生计,他们严肃认真地承担起编著经注、史书、方志的任务。大批学者批弃科举功名,到书院及教学级别较低的学堂任教。许多学者把毕生精力献给考证、研究和著述活动。清代学者考据刊印的专著,只有学术价值。没有商业效益,每一个学者都有一位财力雄厚、忠实可靠的赞助者。18世纪,学术因商人的资助繁荣起来,书籍出版数量远超前代。

——摘编自(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

材料二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人带来了极大的刺激,知识阶层向西方学习的注意力向更深层转变,具有了不同于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新”特色。他们意识到时代之变,危机意识成为整个知识阶层的共识。对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的改良等政治意识成为一种时尚。读西书、译西书,了解西方,在知识界渐成时尚,西方文化优越论观念在知识分子中形成定势。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投向西方的社会科学。特别是严复等人把译书之举与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相联系。甲午战败使知识分子认识到科举制乃至传统文化的弊端之所在,功名意识日益淡薄。张睿、孙家鼎、张元济等一些知识分子走上了“弃仕经商”的创业道路,或者选择新闻出版、科学技术等职业为新式企业效力,甲午战后出现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摘编自程峰、夏绍能等《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士大夫社会角色的转变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甲午战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不同于传统士大夫阶层的“新”特色并予以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了

A. 数字革命日益改变教育制度

B. 计算机革命改变了现代文化和教育的形式

C. 欧洲成为知识经济的发源地

D.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