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考虑到苏台...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考虑到苏台德领土割让给德国在原则上已达成协议,同意有关上述割让的下列条款和条件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措施,并且通过本协定确保它们对保证履行本协定所必要的步骤各应负其责任:

一、撤退将在10月1日开始。

二、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同意从领土上撤退应于10月10日完成,不得破坏目前存在的任何设备,并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不得损害上述设备。

三、关于撤退的条件,应由德国、联合王国、法国、意大利以及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等所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制定细节。

四、自10月1日起,德国军队将分阶段占领德意志人(在数量上) 占优势的领土。在附图所标出的四块领土,将由德国军队按照下列次序加以占领。

其余德意志特征最突出的领土将由上述国际委员会迅速确定,并由德国军队在10月10日占领。

——《慕尼黑协定》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慕尼黑协定》签订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爆发时英法对德国法西斯势力扩张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

 

(1)背景:德、意、日三国结成同盟,德国侵略气焰日益高涨;吞并奥地利后,德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克苏台德区;为推动德国进攻苏联,英法采取了绥靖政策。 (2) 变化: 由放纵德国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到1939年支持波兰而对德国宣战。 原因: 面对德国法西斯不断的侵略要求,严重损害了英法及其盟友的国家利益,迫使英法对德国的态度逐渐强硬起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1)《慕尼黑协定》是1938年9月签定的,在此之前,德、意、日三国轴心已形成,德国对外侵略气焰日益高涨;德国在1938年3月吞并奥地利后,又侵略矛头指向了捷克苏台德区;英法对德国的行动采取了绥靖政策。其影响是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助长了法西斯侵略的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2)材料显示英法此时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的野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939年支持波兰而对德国宣战。变化的原因是英法不断推行绥靖政策,不仅损害了其他小国的利益,最终也使自己的利益受到破坏,这就迫使英法对德国的态度逐渐强硬起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正月,面对天下黎民“既穷乃诈,犯禁相仍”的危局,宇文融上书玄宗要求改革。这封奏疏上奏之后,在玄宗的支持下,宇文融力排众议,开始推行史上最为严厉、最为彻底的限购令:自此之后,禁止一切土地买卖,无论有无户籍均不得再买卖土地。这项土地限购政策在唐史中被称为“检田括户”,唐玄宗希望以皇权铁腕确保帝国在“耕者有其田”的轨道上运行。

在这场规模宏大的土地改革之中,他找到了自己坚定的同盟军:皇族、关陇世族和农民。有了皇族、关陇世族和农民的支持,封建官僚的反抗便显得相当软弱无力了。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检田括户”基本结束,大唐帝国在四年间重新授予了八十多万户流民以土地,也为朝延增收“百万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盛世达到了前期的巔峰,唐玄宗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这是中国古代太平盛世最具标志意义的大典。

——摘编自中国是部金融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实行“检田括户”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检田括户”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思想家

意大利思想家

4世纪

范缜的著作《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

古罗马的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

13世纪

朱熹认为:“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朱子语类》载,“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托马斯•阿奎纳认为,自然的道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尘世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是暂时的、虚幻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换得永恒的、真正的幸福。即来世的天国幸福

16世纪

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马基雅维利认为,共和国不会像独裁君主那样限制人民的创造性和参与精神,因此共和国比君主国更能长治久安,更善于调动公民精神投入战争

 

 

上表是自古代到16世纪中国和意大利思想家的思想对比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隆会议唤醒了亚非人民的“亚非意识”。亚非国家对当时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危及世界和平的状况十分担忧。在万隆会议上,亚非领导人阐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可以平衡大国力量,进而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这一思想成为不结盟运动的理论基础,万隆会议也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起源。万隆会议的第二年,埃及、印度和南斯拉夫三国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上述三国加上印度尼西亚发起召开了首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成为国际关系中一支异军突起的力量。

——曲星《万隆会议的精神遗产》

材料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多边外交活动主要集中在政治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多边外交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中国在加强同联合国的关系的同时,与全球性国际组织如WTO和地区性组织,和会议如欧盟、东盟、APEC等加强了联系,对第三世界的一些组织如不结盟运动、非盟、阿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还加入了一系列国际多边条约机制。中国多边外交的内容涉及政治、安全、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

——覃辉银《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边外交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外交活动的变化;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多边外交与不结盟运动的相同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就有5079次。统治阶级为应付灾荒,设置了一些社会保障机构。民间也曾广泛流行着许多自发形成的地区性或行业性的互助团体,它们有的以同一村庄的邻里乡亲为依托,有的以同一姓氏家族为纽带,有的以亲朋好友为网络,有的以同业人员为单位,构成了一个社会互助救济的民间群体。当互助团体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生育或遭受不可抗拒的灾难时,能及时得到互助团体的救济。

——摘编自王国奇《中国古代社会保障思想与实践初探》

材料二1931年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第68条规定,社会保险对于一切雇佣劳动者不论他在国家企业、协作社或私人的企业,不论工作时间之久暂,及付给工资的形式如何,都得施及之。社会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工人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失业、死亡等情况。1931年《劳动法》实施一年以后,由于有些条文规定不符合当时解放区的实际情况,给根据地造成了很大危害,出现了许多私人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师傅不愿带徒传艺等现象,影响了根据地的生产、运输和市场供应。1933年10月15日,重新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就上述情况做了一定的修改,主要是对某些过高要求做了适当地降低。

——摘编自王广彬《中国社会保障法制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注重社会保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共苏区社会保障政策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

 

查看答案

1954年,美国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东南亚条约组织,其中包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华盛顿还与汉城(1953年,今首尔)和中国台北(1954年)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表明

A. 美国强化亚洲冷战政策

B. 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

C. 冷战的焦点转移至亚洲

D. 美苏在亚洲对抗逐渐激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