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外来词最先通过报刊译介过来,经报章媒体广泛传播,并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运用、磨合、变异和普及,进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并最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这说明
A. 报刊杂志是以传播西方思想为主
B. 科学著作是由大量外来词构成的
C. 报刊杂志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媒介
D. 外来词是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产物
下图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示意图,它反映出当时中国
A. 传统手工产品的质量下降
B. 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沦为列强资本输出的场所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所发展
清朝初期,清政府将华侨视为“莠民不惜背弃祖宗庐墓,出洋谋利”,且对回国者严加制裁。到了晚晴时期,清政府给予海外华侨国民身份,并正式将海外侨民纳入领事馆权责保护范围。清政府这一调整
A. 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标志着近代外交观念的形成
C. 根源与中国半殖民地程度的加深 D. 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李鸿章认为: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官法无从为之区处。由此可见,李鸿章办洋务是为了
A. 帮助政府与民争利
B. 壮大清朝军事力量
C. 改善人民物质生活
D. 引导民资投资工业
下表为从上海进口(靠港)的外国船只数目及货物载重表,表中数据反映出
年份 | 进口船只数目 | 货物载重 |
1844 | 44艘 | 8534吨 |
1849 | 133艘 | 52547吨 |
1852 | 182艘 | 78165吨 |
1855 | 437艘 | 157191吨 |
A. 西方加速资本输出
B. 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C. 列强开埠通商意图
D. 上海航运国内领先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材料表明该地区
A.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B.经济结构有所变动
C.水陆交通十分发达
D.生活资料全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