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文主义从最初的“成蛹期”“破茧期”到最后的“成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文主义从最初的“成蛹期”“破茧期”到最后的“成蝶”,从原来的反基督教倾向人文主义演变为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等,这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是时代赋予它的不同内涵。人文主义发展绵延不断的原因在于其精神气质的可贵。人文主义从根本上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或者信条,而是一场曾经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现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续的辩论。正是作为一种辩论,让它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把内涵深化、外延扩大。在当今世界提倡人文关怀的情况下,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尊严,开发人的潜在力,从思想上重视人,时代将会赋予它全新的内涵。

——摘编自李科玲《读<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一: 论题:近代人文精神向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的扩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阐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提出,顺位了当时经济发展的潮流,各国为顺应自由主义而进行的改革,也反映出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在浪漫主义流派的文学、美术和咅乐中,对人性的挖掘,对社会现象的揭露,这些都推动了社会进步。 示例二: 论题:社会进步促进了近代人文精神的发展。 阐述:意大利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后,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求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摧毁教会的神学世界观,要求以人为中心,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近代人文主义产生了。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不满足于仅仅对人性的尊重而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解放,启蒙运动在这时兴起,人文主义发展到了理性主义阶段。随着近代政治、经济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逐渐深化,外延也不断扩展,这些都表明在社会进步的推动下,近代人文精神得到了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材料以人文主义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入题,实际是要求学生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的互动关系。在作答时,首先要拟定论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论点既可以确定人文主义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也可确定社会进步促进了近代人文精神的发展。前者可从自由主义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后者要突出重大文化现象的历史背景的挖掘。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同   原因   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和资产阶级建立自己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要求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本质   都是资产阶级的反封建运动,从思想内容上看,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作用   都起了思想解放作用,打击了天主教的神学统治   异   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资产阶级形成(新兴)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场手工业大发展,资产阶级壮大   兴起 发展   兴起于意大利,后扩展到西欧   起源于英国,以法国为中心,波及欧洲,影响全世界。   斗争矛头   封建教会   封建制度   活动范围   主要在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方面取得成就   在政治、经济、哲学、科学等多方面成绩显著   斗争武器   人文主义   理性主义   斗争形式   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   抛弃宗教外衣   影响   这场思想解放运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流派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同时也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   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蒙学教育非常兴盛。明代官办的蒙学教育主要是社学,洪武八年命天下立社学:“但有三五十人家,便请个秀才开学,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不妨他本业,务要成效。”清康熙时正式向全国推广义学:“各省、府、州、县,夸多立义学,延请名师,聚集孤寒生童,励志读书。”无论是社学还是义学,都是本着为天下所有儿童提供同等教育的精神而开办的,但这样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总要打些折扣,比如明朝“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社学。”这和国家规定的社会歧视政策是一致的……蒙学教育的私学形式是私塾,私塾非常常见,也最有中国传统特色……明清蒙学教育择师标准很严,明太祖曾有明令:“其经断有过之人,不许为师。”官学蒙师大多要经乡民推举或地方官选定,“具书致礼”,正式聘任。私塾中的蒙师也会按照乡里最诚敬的礼节聘请……明清蒙学重视道德教育,表现出深厚的人文意蕴。“蒙以养正”是蒙学最高的教育理念,即从人的先天根基开始,通过启蒙教育,使之逐步趋成于圣人的人格和境界,奠定一生发展的道德与文化基础。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大众教育是19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产物……到1900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欧洲国家为何要对大众教育承担起这种责任呢?自由主义者相信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重要的,保守主义者认为如此可以培养人民遵守社会纪律。……对工业家来说,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然而大众教育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政治性的。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选民。更重要的是,义务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使大众国民化,这为更高程度上的国家整合提供了机会。

——摘编自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蒙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蒙学教育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西欧教育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向,并说明其成因。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说明教育承担的社会功能。

 

查看答案

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A. 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B. 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 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

D. 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查看答案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这反映了牛顿力学

A. 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B. 推动了理性认识的发展

C. 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D. 摧毁了传统的宗教信仰

 

查看答案

自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后,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这主要是因为

A. 总统权力被有效限制

B. 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C. 人权诉求的不断满足

D. 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相对于路德的只把上帝等同于人的信仰,使人在获得思想的神圣性的同时牺牲了人的行动自由的宗教思想,加尔文的让上帝直接呈现于世俗生活、日常生活和职业劳动中,使现实的经济活动获得神圣性的宗教思想显然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由此可见加尔文的思想主张

A. 与路德的主张有着本质不同

B. 比路德的思想体系更为科学合理

C. 限制了人们精神信仰的自由

D.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