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从历史角度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A.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 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 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 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徐继畲(1795-1873年),在广东、福建做官多年,广泛搜集西方书籍,“于域外诸国地形时势”,1848年撰成《瀛寰志略》10卷,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其中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绍尤为详细,对中国人很少了解的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都有所记述。徐继畲还在书中对欧美民主政治制度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给予称赞,“(米利坚合众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徐继畲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真正摆脱对世界认识的蒙昧状态,并对国人进行民主启蒙教育的人。他在书中称赞华盛顿“三尺剑取国而不私有”,“英吉利尤称其雄富强大”。史策说此书“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李慈铭认为徐继畲“轻重失伦,尤伤国体”;曾国藩认为“颇张大英夷”。结果此书在天朝的命运就很不济了,受了20年的冷落。
——摘编自武力《中国发展道路》(上)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徐继畲《瀛寰志略》的进步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瀛寰志略》命运不济、受20年冷落的原因。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条约共十条,主要内容有:缔约双方宣布停战;俄军全面复员,在签订普遍性和约之前,俄军舰驶回俄港口或立即解除武装;俄国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在缔结普遍性和约和俄军全面复员之前,德国将继续占领德军于和约签订前夕在上述地区以东所占领的地方;俄军立即撤出阿尔达罕、卡尔斯和巴统地区(该地区实际由土耳其兼并);俄国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立即从芬兰、乌克兰和奥兰群岛撤军,保证同乌克兰立即签订和约并承认乌克兰同德、奥、保、土之间的和约;俄国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德国承诺不干涉苏俄内政,不从芬兰方面进攻俄国。
——摘编自互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列斯特和约》对苏俄的影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鉴于金朝末年纸币滥发的教训,对政府的纸币发行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元世祖首先发行了“中统元宝钞”,以铜钱为本位,以足量白银作为准备金。同时下令,收兑江南流通的南宋纸币,禁用铜钱,原来发行的各种纸币作废,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又发行“至元通行宝钞”,并颁布《至元通行宝钞条划》,其中对纸币发行、准备金设置、旧币兑换、维持币值稳定、伪造处罚等各个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元世祖的货币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理论走向成熟。
——摘编自戴建兵、陈晓荣《中国古代货币金融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世祖货币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世祖货币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文主义从最初的“成蛹期”“破茧期”到最后的“成蝶”,从原来的反基督教倾向人文主义演变为自由主义、浪漫主义等,这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是时代赋予它的不同内涵。人文主义发展绵延不断的原因在于其精神气质的可贵。人文主义从根本上不是一个哲学体系或者信条,而是一场曾经提出了非常不同的看法,而且现在仍在提出非常不同的看法的持续的辩论。正是作为一种辩论,让它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把内涵深化、外延扩大。在当今世界提倡人文关怀的情况下,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尊严,开发人的潜在力,从思想上重视人,时代将会赋予它全新的内涵。
——摘编自李科玲《读<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蒙学教育非常兴盛。明代官办的蒙学教育主要是社学,洪武八年命天下立社学:“但有三五十人家,便请个秀才开学,教军民之家子弟入学读书,不妨他本业,务要成效。”清康熙时正式向全国推广义学:“各省、府、州、县,夸多立义学,延请名师,聚集孤寒生童,励志读书。”无论是社学还是义学,都是本着为天下所有儿童提供同等教育的精神而开办的,但这样的教育理想在现实中总要打些折扣,比如明朝“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社学。”这和国家规定的社会歧视政策是一致的……蒙学教育的私学形式是私塾,私塾非常常见,也最有中国传统特色……明清蒙学教育择师标准很严,明太祖曾有明令:“其经断有过之人,不许为师。”官学蒙师大多要经乡民推举或地方官选定,“具书致礼”,正式聘任。私塾中的蒙师也会按照乡里最诚敬的礼节聘请……明清蒙学重视道德教育,表现出深厚的人文意蕴。“蒙以养正”是蒙学最高的教育理念,即从人的先天根基开始,通过启蒙教育,使之逐步趋成于圣人的人格和境界,奠定一生发展的道德与文化基础。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大众教育是19世纪后期的大众社会的产物……到1900年,许多欧洲国家都建立了由国家财政支持的小学,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义务性基础教育。欧洲国家为何要对大众教育承担起这种责任呢?自由主义者相信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都是很重要的,保守主义者认为如此可以培养人民遵守社会纪律。……对工业家来说,大众教育培养了满足他们需要的工人。然而大众教育的主要推动力还是政治性的。选举权的扩展需要有受教育程度更高的选民。更重要的是,义务性的大众教育向被教育者灌输爱国主义,使大众国民化,这为更高程度上的国家整合提供了机会。
——摘编自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蒙学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蒙学教育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西欧教育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向,并说明其成因。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说明教育承担的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