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斯福上台后,采取诸多措施以解决就业问题。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斯福上台后,采取诸多措施以解决就业问题。1933年,政府颁布《联邦紧急救济法》,设立执行机构——联邦紧急教济署。该署仅在成立之初的一个月里,就以物品救济方式救济了近400万个家庭。罗斯福称:“在救济工作中,我们是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对他们来说,单纯的施舍会伤害要求保持个人独立的一切本能。大多数美国人都想为他们所得至的东西付出一点什么。”鉴于此,政府实行“以工代赈”计划,规定有工作能力者须参加有酬劳动获得工资。并颁布《社会保障法》,创立失业保险制度,规定失业者每周可领取15美元至18美元的失业保险金。总之,罗斯福新政为人类应对经济危机下的就业难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摘编自曾貴《“罗斯福新政”的就业工程及启示》

材料二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供给恒等于需求。”经济只会出现局部失衡,資本主义经济机制具有很高的协调性,可自行调节已使经济运行重新恢复正常。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后,这一理论遭到挑战。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供给是需求的函数,“需求会自己创造自己的供给”,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必然会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和经济体系均衡的关键,不是市场和竞争,而是由消费和投资额决定的有效需求水平。为此,他主张: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指导消费倾销。”战后,凯恩斯学说变成西方经济学的正统,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摘編自张建刚《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及其新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实行社会教济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凯恩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突破。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学说能成为“西方经济学正统”的原因。

 

(1)主要措施:发放救济金,直接救济;“以工代赈”,以公共工程为载体提供就业机会;注重立法和制度建设,加强就业和失业保障;改变传统观念,重视精神关爱。 意义:有助于美国经济的复苏、人民生活水平的恢复和改善;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福利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对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突破:承认经济危机确实存在;经济危机的解决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而恢复,应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的不足。 原因:世界性经济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传统的经济理论不能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政府积极干预经济。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联邦紧急救济法》”“以工代赈”“创立失业保险制度”“同有正当自尊心的美国人打交道”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美国经济复苏、缓和阶级矛盾以及福利国家建立等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限定利率以及其他方法,指导消费倾销”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经济危机和二战爆发、罗斯福新政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等角度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陪审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古雅典著名的政治家梭伦实行一系列改革,其中一项措施是设立了被称为“赫里埃”的公民陪审法院。陪审法官从年满30岁的雅典公民中选举产生(一般人数为500名左右),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参加案件的审判。每次参加审判的陪审法官人数大概是法院陪审法官总数的1/10,审判结果由陪审法官投票表决,投票方法是往票箱内投放石子。古罗马的司法审判权最初属于民众大会,每个案件都由30至40名法官共同审理。法官全部从公民中选举产生,每年改选一次。

——摘编自《浅析中西陪审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目前,美国有两种人数不同的陪审团,分别是大陪审团和小陪审团。大陪审团由23人组成,小陪审由12人组成,每位陪审员任期最长不超过18个月。美国法律规定,选出的陪审团必须在受理地区的范围内具有相当合理的代表性,即在种族、年龄、性别等方面较为准确地反映该地区的人口状况;这样就更能保证陪审词不会在某些问题上有严重的意见倾向……原被告双方的律师都有相等的将其认为应该回避的人从陪审员名单中除名的机会。

——整理自《试论英国的陪审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陪审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的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雅典陪审制度相比美国陪审制度的不同,并分析美国陪审制度所体现的价值理念。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五”计划成就(1957年与1952年比较)

项目

工农业总产值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钢产量

煤产量

发电量

农业总产值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1957年比1952年增长(%)

67.8

210.0

83.0

296.0

96.0

166.0

24.8

19.0

26.0

年均增长(%)

10.9

25.4

12.9

59.2

19.2

33.2

4.5

3.7

4.7

 

1953~1957年平均每年增长速度(%)

 

工业生产指数

生铁

原煤

发电量

中国

18.0

31.7

25.2

14.4

21.6

英国

4.1

5.7

5.9

下降

7.8

美国

2.8

3.9

5.0

7.8

9.1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起源于商,形成于西周,经后世不断发展完善。《商君书·画策》云:“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户籍也是社会等级和身份的法定凭证,政府希冀通过国家户籍制度,将百姓紧紧地束缚在特定区城和特定职业上,以此达到严格控制流民的数量和规模的目的。明朝严格规定路引制度,允许农民在百里之内自由通行,但超出百里范围必须检验路引。清承袭明制,严密的保甲制不仅使百姓噤若寒蝉,也充分加强了邻里之间的互相监督,遏制了人口的流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在很多时候不是作为一种单独的制度存在和发挥作用。如西周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捆绑在一起发挥作用,春秋战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兵制拥绑在一起发挥作用。

——整理自戚阳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束缚下的人口流动》

材料二宣统三年,清廷以“xx之进行无不以户籍为根据”“参考东西各国之良规”制定了《户籍法》,确定国籍为立户前提,规定“无中国国籍者不得在中国定有本籍”;以“户籍吏”取代警察对户籍的控制,放弃了对迁移流动的限制,确立了移籍、入籍自由原则;吸收了欧美个人身份证的因素,规定了反映个人出生、死亡、婚姻、继承等信息的“人籍”,取消了传统户籍中资产登记项目;确立了保障私权的原则,规定“凡因户籍吏处置不当而受不利益者,得向监督户籍局之审判厅抗告之”。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居住、迁移之自由”。

——摘编自林浩《中国户籍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对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户籍制度与古代户籍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查看答案

1949年7月,苏共中央表示,支持将《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一书从苏联各图书馆中清除的提案。此提案认为该书“千方百计地粉饰英美在二战期间的政策,夸大英美在战胜德国法西斯中的作用,贬低苏联的贡献和作用……这一做法

A. 表达了苏联对二战时美国援助的不满

B. 有利于史学研究坚持真实性原则

C. 是苏联内部阶级斗争加剧的典型体现

D. 与冷战宣传的政治需要直接相关

 

查看答案

二战后,日本经济计划的整个制定过程,实际上是企业界与政府间的信息和观点的交流,是经济企划厅负责收集必要的情报资料,并协调有关省厅准备文件、然后起草报告的过程。这一状况反映出

A. 日本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B. 经济企划厅成为日本最高权力机构

C. 企业经济计划必须服从政府的意志

D. 日本战后经济腾飞得益于政策环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