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

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B 【解析】据材料“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民族危机是“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的重要背景原因,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与民族危机无关,故A错误;鸦片战争导致民族危机出现,故产生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B正确;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产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不是“最初觉醒”,故C错误;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也不是“最初觉醒”,故D错误。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 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 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C.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D. 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查看答案

《剑桥中国史》认为:《南京条约》的签订“与其说是用殖民地方式对中国进行剥削,毋宁说是有特权的外国人参与了使中国人西方化的尝试”。这说明《南京条约》的签订

A. 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深渊

B.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

C. 有利于列强进行殖民掠夺

D. 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西化

 

查看答案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A. 小农户个体经营

B. 有田者无力可耕

C. 土地过度集中

D. 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的小说,不仅用生活中的语言讲述生活中的故事,还多附有插图,用图画说明故事情节,出现了大量“绣像小说”。这反映了当时的小说

A. 意在反对封建礼教

B. 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C. 倡导人的个性解放

D. 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查看答案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周初的这一做法

A. 不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B. 容易形成割据混战

C. 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