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 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C.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D.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 【解析】据材料“洋货日益增多……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并结合所学知识,当时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百姓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B正确;当时的中国市场是被动开放,故A错误;当时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故D错误。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孙中山在1906年12月说:“社会问题在欧美是积重难返,在中国却还在幼稚时代,但是将来总会发生的。到那时候收拾不来,又要弄成大革命了。”这是在解释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查看答案

黄仁宇说:“过去曾有不少读史者,以光绪帝不能毅然下决心清算慈禧太后为撼。殊不知皇帝之存在,并非因籍之以富国强兵,而是君临天下,作忠臣孝子的表率。要是他放弃了传统的使命,也等于否定了本身所扮演的角色。”他认为,制约光绪没能“清算”慈禧太后的主要原因是

A. 君主制度

B. 清朝祖制

C. 性格怯懦

D. 宗法制度

 

查看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 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 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 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 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查看答案

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查看答案

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A. 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 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C. 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D. 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