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42 年 1860 年 1895 年 1901 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42 年                                                    1860 年

 

1895 年                                                1901 年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如:事件、结果、影响等)。

 

答案略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由图中概括一个具体的论题。图一是《南京条约》、图二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图三是《马关条约》、图四是《辛丑条约》,由四幅图中可以概括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中国近代前期的屈辱史、近代前期列强对华侵略的加深等。然后,结合中国近代史内容从事件、结果、影响等角度进行阐述,要试论结合。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主权开始丧失,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门下)、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新唐书·百官志一》

材料二英国的“光荣革命”(实际上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时期实行的哪种政治制度?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的运行有何作用?

(2)“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l7—18世纪的英国怎样实现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政治文明方面“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主要表现。

(4)综和上述近代中国与西方民主政治建设情况,归纳制约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马克思认为,“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这段材料表明

A. 巴黎公社的出现不是历史必然    B. 法国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C. 工业革命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    D. 巴黎公社实行无产阶级的专政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设定了同归于尽的历史命运。对同归于尽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两个阶级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    B. 两个阶级势均力敌且无法分出胜负

C. 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不存在阶级    D. 无产阶级将取代资产阶级并成为统治阶级

 

查看答案

1945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A. 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 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 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查看答案

学者蒋廷黻认为,在中日关系的处理上,“不在乎我们对日强硬的程度,而在乎我们建设的成绩。……没有建设,没有提高我们自己的力量,纵使得着外援,我们还是别国的附庸,不能在国际上成一个独立势力”。材料说明蒋廷黻主张

A. 积小胜为大胜,以时间换空间

B. 强硬对日以表明自己是爱国者

C. 强化国家建设以提高国际地位

D. 等待依靠外援以完成抗日大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