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主动对华提供贷款,三次贷款共25000万美元,年息均为3厘。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再次主动给中国3亿美元贷款,年息1%,分10年还清。苏联的这两次主动对华贷款
A. 都与当时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有关
B. 都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C. 都明显提高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
D. 都长期影响了中国基本国策的制定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A. 建国初实行的“另起炉灶”的政策 B.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 日内瓦会议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 新时期不结盟政策的推行
1938年3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中说:中国广大民众具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却无所适从。这一报告( )
A. 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积极防御作战
B. 认为抗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
C. 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
D. 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
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说明
A. 近代中国呈现复杂的发展趋势
B. 有识之士有同质化目标选择
C. 甲午战争触发了清朝多重危机
D. 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政治合力
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焘(中国首位驻外使节)为驻英公使的消息传开后,有人编出一副对联:“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绅提出要开除他的省籍。这表明当时
A. 思想观念阻碍近代化进程
B. 知识阶层民族意识觉醒
C. 清政府外派使节不得人心
D. 国人强烈反对屈辱外交
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
A. 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 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C. 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D. 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