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启动经济改革计划。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制定的兵工整理计划,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这些措施
A. 为坚持抗战提供一定物质基础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D. 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恢复
1920年,梁启超说:“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们悉数搬来运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进步有等级,不能一蹴而就。”梁启超
A. 质疑否定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B. 坚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道路
C. 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 回归儒学传统,挽救人类文明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由此可知这场教育改革
A. 实现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目的
B. 带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特点
C. 近代自然科学教育不受重视
D. 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庚子之役的惨败,使清政府深刻认识到,洋务运动以来徒学“西艺之皮毛”,未学其“富强之始基”,以致强敌压境,无力抵御,因而企图通过改革政治,以求自强之路。1901年1月,光绪帝通谕京内外,变通政治,以图自强。清末“新政”
A. 完全否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是对甲午战争失败的直接反应
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社会基础
在近代机器生产和工业品大量输入的冲击下,江南农村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陷入困境,相关的市镇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或被迫转型。……进入20世纪前期,亦即清末至20年代,随着近代工商业进一步向内地扩散,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形态变革进一步展开,部分市镇开始由传统乡村经济中心向近代工商业城镇转变。这种变化说明
A. 江南经济区域分工加强
B.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美国制宪者们采取了权力分化的手段,使其不完全掌握在任何一方,从而避免了“多数人的暴政”。制宪者们在宪法中精心设计了一套纵向和横向分权的措施,它们通过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纵向分权和联邦内部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横向分权来限制政府的权限,约束政府的行为。这部宪法
A. 建立起邦联制
B. 制约权力、平衡利益
C. 实现人民主权
D. 符合卢梭的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