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下表所示
时期 | 口号 |
1840’s | 师夷长技以制夷 |
1890’s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业救国;扶清灭洋;变法自强 |
1900’s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1910’s |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打倒孔家店 |
1920’s | 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 |
1930’s |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
1940’s |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
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近二百年的“牛奶史”,展示了在现代语境下一种普通的食物如何被推上神坛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以前,由于没有安全的消毒和保存手段,牛奶是一种伴随着高风险的食品。直接挤出的奶常常被细菌污染,在炎热的季节几个小时就足以令牛奶变质,因此几百年中,被称为“白肉”牛奶和奶酪是穷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有钱人对其敬而远之,经常食用乳制品甚至被认为是贫困的标志。19世纪早期,工业化使职业妇女数目增加,母乳喂养的减少相应增大了人们对牛奶的需求,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乳制品行业的繁荣。1871年,巴斯德灭菌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牛奶的安全程度,奶制品的消费更加旺盛;19世纪末期,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间接地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20世纪,冰箱的普及使得奶类的保存更便利。
一战的爆发使得牛奶制品的市场需求猛增,因为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各国的农业产区纷纷响应号召,大量生产乳品罐头;战时大批妇女外出工作也使得母乳喂养大范围减少,婴儿的牛奶消费日益增长。加之这一时期也正是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出现的时候,三者的结合,将牛奶塑造成了一种“完美食物”。
1906年,美国通过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1943年又通过立法,专门拨款开展学生餐和学生饮用奶计划。1954年,时任法国国民议会主席的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宣布:每个小学生每天将可以享受一杯加糖牛奶,好让他们“读书更用功,身体更结实、强壮、充满活力”。日本政府从1964年开始,要求每所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午餐中,必须包括牛奶。
1961年国际牛奶联合会(即I.D.F)将每年5月第三周的周二定为“国际牛奶日”。
——摘编自《牛奶历史上的两次革命》
(1)根据材料指出牛奶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牛奶流行的主要科技成果,说明牛奶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启动经济改革计划。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制定的兵工整理计划,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这些措施
A. 为坚持抗战提供一定物质基础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D. 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恢复
1920年,梁启超说:“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们悉数搬来运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进步有等级,不能一蹴而就。”梁启超
A. 质疑否定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B. 坚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道路
C. 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 回归儒学传统,挽救人类文明
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由此可知这场教育改革
A. 实现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目的
B. 带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特点
C. 近代自然科学教育不受重视
D. 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庚子之役的惨败,使清政府深刻认识到,洋务运动以来徒学“西艺之皮毛”,未学其“富强之始基”,以致强敌压境,无力抵御,因而企图通过改革政治,以求自强之路。1901年1月,光绪帝通谕京内外,变通政治,以图自强。清末“新政”
A. 完全否定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 是对甲午战争失败的直接反应
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