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 李时珍,字东壁,蕲删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

材料 李时珍,字东壁,蕲删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刘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国,次以集解说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方技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朝以前“医家《本草》”的发展状况以及李时珍的重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时珍能够取得重大医学成果的原因。

 

(1)发展状况:种类增多,内容丰富;品类繁多,名称杂乱。贡献:增补药物品种;系统总结,分类整理;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 (2)原因:中国丰富的医药文化传承;良好的家庭熏陶;勤奋好学、注重实践和勇于付出、富有毅力的精神;严谨科学的分类方法。 【解析】(1)发展状况:“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得出种类增多,内容丰富;品类繁多;从“然品类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得出名称杂乱(或错误、重复或遗漏现象严重)。贡献:从“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得出增补药物品种;系统总结,分类整理。从“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得出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 (2)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有传统医学文化的传承。此外,良好的家庭熏陶;勤奋好学、注重实践和勇于付出、富有毅力的精神也是促使他成就此番事业的重要原因;严谨科学的分类方法又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在1978年4月建立起共产主义政权之后,推行了一套仿效苏联的改革政策,违背了阿富汗社会文化传统,激起国内的普遍反抗。阿富汗政府紧急请求苏联派兵帮助镇压,经反复考虑,苏联的基本态度是不直接出兵阿富汗。但1979年阿富汗发生的反共产主义起义迫使苏联政府正式讨论出兵阿富汗的问题,克里姆林宫在犹豫中否定了出兵的设想,但阿明上台后的一系列离心倾向引起了苏联的忧虑,而阿明杀死塔拉基使形势恶化了,在克格勃和国防部的推动以及冷战思维的指导下,克里姆林宫领导人担心失去阿富汗,又要维护苏联的大国地位,最终走上了出兵道路。苏军侵阿8年多,伤亡3.5万人,耗资多达400亿美元,背上了沉重包袱而狼狈不堪。同时国际舆论强烈谴责苏联侵略行为。1980年l月,联合国全体紧急特别会议通过要求苏军从阿撤军的协议。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苏联经过反复权衡利弊后,终于作出撤军的决定。

——摘编自李琼《从犹豫到出兵:1978~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决策探析》等

(1)根据材料,概括苏联出兵阿富汗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最终撤军的原因。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l: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换日益扩大,金属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大量出现。但由于当时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诸侯国各自为政自行铸币,货币的地域性十分明显,各诸侯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及制造工艺水平悬殊,计算单位也差异甚大,币制极为混乱。由于币制的极不统一严重阻碍了赋税征收、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统一政权的巩固。秦朝在统一币制的过程中不仅对货币的形、质、量有明确规定,而且严禁私人铸钱。秦统一币制后,货币分为二等,以黄金为上币,以锰为单位;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尽管秦行基暴政短促而亡,但其统一货币之功,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摘编自张诚《秦汉币制改革略论》

(1)根据材料,指出秦朝币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币制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下表所示

时期

口号

1840’s

师夷长技以制夷

1890’s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业救国;扶清灭洋;变法自强

1900’s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910’s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打倒孔家店

1920’s

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

1930’s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1940’s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口号与标语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近二百年的“牛奶史”,展示了在现代语境下一种普通的食物如何被推上神坛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世纪以前,由于没有安全的消毒和保存手段,牛奶是一种伴随着高风险的食品。直接挤出的奶常常被细菌污染,在炎热的季节几个小时就足以令牛奶变质,因此几百年中,被称为“白肉”牛奶和奶酪是穷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有钱人对其敬而远之,经常食用乳制品甚至被认为是贫困的标志。19世纪早期,工业化使职业妇女数目增加,母乳喂养的减少相应增大了人们对牛奶的需求,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乳制品行业的繁荣。1871年,巴斯德灭菌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牛奶的安全程度,奶制品的消费更加旺盛;19世纪末期,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间接地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20世纪,冰箱的普及使得奶类的保存更便利。

一战的爆发使得牛奶制品的市场需求猛增,因为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各国的农业产区纷纷响应号召,大量生产乳品罐头;战时大批妇女外出工作也使得母乳喂养大范围减少,婴儿的牛奶消费日益增长。加之这一时期也正是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出现的时候,三者的结合,将牛奶塑造成了一种“完美食物”。

1906年,美国通过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1943年又通过立法,专门拨款开展学生餐和学生饮用奶计划。1954年,时任法国国民议会主席的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宣布:每个小学生每天将可以享受一杯加糖牛奶,好让他们“读书更用功,身体更结实、强壮、充满活力”。日本政府从1964年开始,要求每所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午餐中,必须包括牛奶。

1961年国际牛奶联合会(即I.D.F)将每年5月第三周的周二定为“国际牛奶日”。

——摘编自《牛奶历史上的两次革命》

(1)根据材料指出牛奶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牛奶流行的主要科技成果,说明牛奶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查看答案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启动经济改革计划。1932年8月,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制定的兵工整理计划,对全国的兵工厂提出了三个原则:对地处沿海的兵工厂进行迁移;对靠近前沿的兵工厂亦应迁移;其位置颇适于国防之地位的兵工厂则加以扩充。这些措施

A. 为坚持抗战提供一定物质基础

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D. 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恢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