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以后典籍,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异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令保藏。

——摘编自沈括《梦溪笔谈》

(1)根据材料,概括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主要步骤。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优点和意义。

 

(1)步骤:制造活字——排字——印刷。 (2)优点和意义:有利于节约印刷成本;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对后世和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主要步骤、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优点和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主要步骤,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用胶泥刻字”“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等信息概括得出。 (2)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优点和意义,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00年前的7月1日7时30分,随着战斗哨声响起,成千上万的英国士兵开始向法国索姆河岸边进发。这场战役的第一天成为英国军事史上最血腥的一天。仅在这一天内,英军士兵阵亡1.9万多名,受伤超过4万名。而德军方面这一天的损失也十分惨重。这场战役持续了4个多月,有统计数字显示,英军伤亡人数超过48万,法军伤亡人数约25万,而他们的对手德军伤亡人数超过了50万。然而,这场规模空前、伤亡巨大的战役,却没有赢家。这场战役结束之后,英法联军仅仅将战线向前推进了7英里,并没有能够突破德军的防线,德军方面则承受了巨大的人员损失。直到今天,昔日索姆河战役的土地中还埋藏着大量没有清理的弹药,法国当地农民在从事耕作和运输等生产活动时通常要小心翼翼。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哲学专业副教授马修·夏普表示:“‘索姆河’已经在100年后的今天成为工业化的、毫无道理的大规模杀戮的代名词。”“‘帝国主义’成为了一个肮脏的词汇”。

——摘编自闫勇《伤痛难平:英法追思索姆河战役百年》(2016年)

(1)根据材料,概括索姆河战役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索姆河战役的历史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戏班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在戏班管理体制方面,取消戏班中的资方,废除班主、“经励科”,建立由全体剧团成员选举产生、集体管理的“团务委员会制”,以消除班主和资方对剧团的控制和对艺人的剥削;二是在艺人培养制度方面,废除师徒制、养女制,建立戏曲学校培养人才体系,这种新的艺术传承方式能够避免师父对徒弟或养女的剥削;三是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废除“包银”和“戏份”制,实行固定薪金制、分红制成民主评议“工分”制,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剧团内部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在改革收入分配的同时,剧团还建立了公积金制度,当剧团停演或演出减少时,以公积金支付艺人工资,保障其最基本的生活,使其能够安心从事社会主义戏曲事业。

——摘编自苏咏喜《建国初期戏曲改革与国家意识形态建构》

(1)根据材料,概括建国初期戏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戏曲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到要求。

材料近代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五个阶段

时间

概况

1874—1889

清朝封疆大吏为海防、漕运计主张修筑铁路;西方列强无视中国主权,擅自兴建吴淞铁路;清政府一方面赎回并拆毁了吴淞铁路,另一方面又允许了作为运煤工具的唐胥铁路的修建,以及孤悬海外的台湾省铁路的兴筑,并由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兼领铁路事亨宜。

1889—1903

清政府宜布兴办铁路,制定了官办铁路、借债筑路的政策,批准设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芦汉铁路、粤汉铁路、关东铁路、沪宁铁路、津浦铁路相继借债兴筑;同时,西方列强强行在中国修筑东省铁路、胶济铁路、滇越铁路。

1903—1911

清政府颁布《铁路建明章程》、允许华商集股筑路,由此各省铁路公司纷纷创设,修筑有潮汕铁路、津厦铁路、新宁铁路等民办铁路;1911年清政府以铁路干线国有为名,收回铁路修筑权并出让给外国列强。

1912—1928

北洋政府宣布遵守成例,完全取缔民办铁路,继续借债筑路,在其统治期间,年均建成铁路212.4公里,逊于清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

1928—1949

国民党政府在:振兴实业”的旗号下制定了铁道建设计划和中外合资筑路政策,浙赣铁路、粤汉铁路、陇海铁路等重要铁路干线和钱塘江大桥、南京铁路轮渡等重要铁路工程相继建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一方面在中国东北和台湾擅自修筑大量铁路,另一方面又在中国关内大肆破坏铁路和利用铁路扩大侵华战争,至(全面)杭战初期,关内铁路23%被毁。

 

 

——根据杨勇刚《中国近代铁路史》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1875年宪法法案通过,第三共和国在政治制度层面上真正得到了确立。其后,共和派和人民为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普遍接受共和思想,农民的皇权思想也逐渐消退。在以后的议会选举中,共和派取得胜利。议会对宪法作了修正和补充,将《马赛曲》定为法国国歌,7月14日定为国庆日。宪法的一条修正条文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从此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材料二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结束了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并竖起民主共和国的旗帜。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却落到封建军阀的手中。军阀们或者打着共和的旗帜,实际却干着专制的勾当,或者干脆复辟帝制。孙中山目睹专制政治对人民的压迫比清代更加残暴,于是为维护共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这些斗争包括1913年反对袁世凯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1916年反对袁世凯帝制复辟的斗争,1918年和1921年的两次护法运动。其中除反对袁世凯帝制复辟的斗争由于和渠启超、蔡锷等人发动的护国运动相呼应而取得成功外,其余都失败了。

——《为什么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都失败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法两国确立共和方式的相同点和维护共和方式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中法两国民主共和的不同结局,并简析其原因。

 

查看答案

下图为漫画《昔日的援助,今日的竞争》,据此可得到的认识是

A. 政治多极化取决于经济的多极化

B. 主权高于人权,国权高于法权

C. 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D. 弱国无外交,强权即公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