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完成: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作何评价?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5)结合下图,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

 

(1)实物证据:材料三;文献证据:材料一、二;口传证据:材料四。 (2)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实物证据高,但绝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的目的是否定日本侵略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这种不能正确对待历史的举动将伤害两国人民的感情。 (3)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而渡部升一是日本右翼分子,极力为日本的侵略行径辩护,歪曲历史的真相。这说明:不同政治态度的人有不同的历史观;当今日本右翼势力的侵略野心不死,等等。 (4)材料三中的第一、三幅图片。 (5)尊重历史,以史为鉴;要世代友好相处等。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的不同形式、对口述史料价值的认识以及影响历史观的多种因素,主要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和史料实证意识。 (1)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文献史料是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口传资料是指经历代口耳传承得以保存下来的以往人类的言行。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可以看出材料三属于实物史料,材料一、二属于文献史料,材料四属于口传史料。 (2)对口述史料的价值应当辩证分析。田中正明对口述史料的看法是出于否定日本侵略历史。 (3)对南京大屠杀一事有不同的论定,是因为各人对待历史的态度不同。说明历史观受政治态度和立场影响较大。 (4)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反映日本侵略者残酷屠杀中国民众,材料三中的第一、三幅图片均能作为有力证据。 (5)联系所学可知,正确对待历史的态度应当是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在此基础上维持中日世代友好相处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赵翼《蘑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查看答案

“铁流两万五千里”“神兵飞夺泸定桥”源于历史上的哪一事件

A. 北伐战争

B. 红军长征

C. 千里跃进大别山

D. 百万雄师渡长江

 

查看答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于

A. 武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南昌起义

D. “八七会议”

 

查看答案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 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C. 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查看答案

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规定是

A. 责任内阁制

B. 总统制

C. 联邦制

D. 人民代表大会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