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温家宝在谈到中美关系时说:“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从194...

阅读下列材料:

温家宝在谈到中美关系时说:“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从1949年到1971年,中美敌对23年,双方都付出了沉重代价。从1972年到现在,中美交往33年,尽管有曲折,但双方都从合作中获得巨大好处。1972年发表《上海公报》时,两国贸易额几乎为零,美国政府为表示对中国的友好,破例允许美国公民回国时可带回100美元中国制造的商品。现在两国贸易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

请回答:

(1)1972年发表的《上海公报》的内容是什么?

(2)1972年美国为什么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3)1972年中国为什么要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4)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国际关系产生什么影响?

 

(1)美方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并做出要在台湾逐步减少武器供应和军事援助的承诺,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2)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 (3)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4) 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热潮。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1972年发表的《上海公报》的内容。 (2)1972年美国要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的原因要结合当时的国际关系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苏关系、美国敌视中国政策的失败等方面来回答。 (3)1972年中国要改善与美国的关系的原因可以从中国的国际地位、中苏关系、台湾问题等方面来回答。 (4)中美关系正常化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可以从中国的国家地位的提高、中美关系的变化等角度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史料的搜集、甄别、阐释、运用是新课程下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形成正确的史料观。对于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的描述,有下列几则不同的材料:

材料一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东史郎日记》(日)

材料二  《南京大屠杀的虚构》出版后,日本右翼给予了高度评价,渡部升一在初版本的护封广告词中写道:“读了此书,如果今后有人仍然再提南京大屠杀,那就只能说他是煽动反日。"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材料四  青岛的余美红老师在给学生讲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时,引用了她父亲讲给她的一个事例:‘‘当时我7岁,你叔叔4岁,鬼子打南京时,人们四处逃难。你叔叔尚小,就和保姆留在家里看房子。日军砸开咱家大门,保姆被杀,你叔叔右腿被打了一枪,昏死过去,侥幸捡了一条命。”

请完成:

(1)史料证据按照获取的途径和保存状态可以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口传证据三类,请依此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

(2)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对此你作何评价?

(3)材料一、二同样出自日本人,但对南京大屠杀一事为何有不同的论定?这说明了什么?

(4)若想证实余美红老师父亲的说法,上述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哪则?

(5)结合下图,请你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历史。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里,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

——赵翼《蘑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

(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查看答案

“铁流两万五千里”“神兵飞夺泸定桥”源于历史上的哪一事件

A. 北伐战争

B. 红军长征

C. 千里跃进大别山

D. 百万雄师渡长江

 

查看答案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于

A. 武昌起义

B. 秋收起义

C. 南昌起义

D. “八七会议”

 

查看答案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 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 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C. 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 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