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自明成祖后,皇子被封为藩王后必须离开京城,“不临民,不治事”,非奉诏不得进京;清代诸皇子则酌封亲王,可留驻京师,“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形成皇帝在宗室亲王直接簇拥下共同运作官僚体系管理国家的局面。明清这两种分封
A. 背景相同
B. 内容相同
C. 对象不同
D. 目的相同
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这说明当时
A. 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
B. 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
C. 相权日益受阁权抑制
D. 内阁权势日盛带祸患
《唐会要》载:“元和二年十二月敕:自今已后,州府所送进士,如迹涉疏狂,兼亏礼教……虽薄有辞艺,并不得申送。如后举事发,长吏奏停现任。……并量事轻重贬降,仍委御史台常加察访。”由此可见,唐朝科举
A. 地方可直接举荐进士
B. 注重对士人品德的考查
C. 不看重士人诗文水平
D. 由御史台主持考试事务
欧阳修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这表明宋代对科举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A. 增加录取数量,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 降低报考要求,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C. 完善考试程序,体现公平竞争原则
D. 革新考试内容,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唐代的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A. 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
B. 主要受制于门阀
C. 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D. 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2016年,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编钟、琴瑟、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大量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文献记载因受编纂者主观影响而价值不大
B. 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多种史料相互印证
C. 出土文物证明刘贺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粗人
D. 史书上“荒淫无道”的记载是对刘贺的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