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1915年到1927年,中国思想文化界爆发了一场东西...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1915年到1927年,中国思想文化界爆发了一场东西方文化论战。这次论战参加人数之多,规模之大,触及问题之深和延线时间之长实乃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前所未有。

材料一东西文化论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辛实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中国这个东方古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但由于没有从政治、经济上彻底推毁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更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铲除封建势力的根基。辛亥革命的成果只是昙花一现。民主共和的命运会怎样?国家的出路在哪里?迫切要求人们进行思考和作出回答。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新文化派与杜亚泉、章士钊、梁漱溟等东方文化派之间引发了这次东西文化论战。

——摘编自谭双泉《五四时期的东西文化论战》

材料二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的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种击新文化运动,他认为“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固有文明,正是以教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他指责新思想、新文化自西方输入,“直与猩红热、梅毒等之输入无异”。对此,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给予了反驳,陈独秀指出: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显然已胜过中国文明,不输入欧洲文化,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竞存于20世纪吗?“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章士钊、梁启超、梁漱溟等人指出。中国不应该盲目仿效“病态”的西方文明,而应该发扬光大本国固有的精种文化,中国文化在精神上优于西洋文化,全世界都将走“中国的路,孔家的路”。此时胡适、吴稚晖等人仍然坚持其反传统主义的西化立场。

——摘编自李佩《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西方文化论战发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东西方文化论战。

 

(1)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但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西方民主、自由思想进一步传播或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2)总体评价:有利于更深刻的认识东西方文化;都针对当时民族危亡提出了救亡图存的办法,对后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双方都对东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全面、不客观,没有辩证的看待东西方文化,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 陈独秀等人:打击了封建的思想文化;有利于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但忽视了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不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杜亚泉等人:肯定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和合理成分;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但没有否定封建文化的落后性,不利于传播新思想、新文化。 【解析】(1)依据材料一“辛实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并结合所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等角度归纳回答。 (2)评价历史事件要结合材料从整体上以及个人观点进行分开评价,总体上依据材料中“民主共和的命运会怎样?国家的出路在哪里?迫切要求人们进行思考和作出回答”从民族危机角度评判;个人观点陈独秀等人从打击封建思想文化以及新思想传播等角度思考;杜亚泉等人依据材料从固守传统文化以及不利于新思想传播角度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把丝和丝织品送给了出使诸国,而后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远及中亚。汉至唐初,交往以“敦睦邦交”为主,逐渐建立起西域都护、北庭都护府等军政机构,实现有效的控制,曾出现“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盛况。“安史之乱”后陆路渐趋衰落。中唐至两宋时,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尤其在两宋时,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通达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政府还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制定市舶法,不许官员经营海外贸易、买卖外商货物。此时市舶贸易分官营和私营,以后者为主。进出口货物达400种,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宋代市舶贸易税成为财政的重要收入,一度占国家总收入的20%。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一,以中唐为界,概括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变化

材料二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普遍降低了国际贸易壁垒,除了一些商业集团对于降低关税的通常压力,以及先是推动着拿破仑三世后来又推动着普鲁士政府寻求通过签署条约使贸易更加自由化的政治考虑以外,贸易条约的签署反映了一种普遍的乐观主义情绪,以及政界和学‘术界对于国际交换学说的接受。正是经济的迅速扩张、对增长和繁荣的普遍乐观说服了各国和人民放弃保护措施,将控制换成了自由,乡土观念换成了普遍主义,固守传统换成了坚持变革,将闭关锁国的安全换成了开放世界的危险但有潜在利润。

——摘编自H.J.哈巴库克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各国间从“闭关锁国”到“开放世界”转变的原因。

 

查看答案

下列图片是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所展现的不同时期中国形象,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①都体现了中美两国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强烈对抗

②折射了中国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外交的发展变化

③反映了美国对中国从敌视到建交、合作的过程

④展现了中国推动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的历程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从东水门外虹桥以东的田园开始,向西是汴河上的市桥及周围的街市、城门口的街市、十字街头的街市。画面人物达770多人、房屋楼阁100多间、大小船舶20多艘,街道两旁随处可见各类商店的招牌幌子,酒楼、茶坊与“瓦子”都通宵营业。这些可以佐证开封城

A. 设计体现皇权至上风格

B. “瓦子”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C. 布局凸显浓厚商业色彩

D.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查看答案

如图为德文版《战争在中国1900-1901》中《被城门困住的中国龙》漫画。该漫画主要揭示的主题是

A. 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挨打

B.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清政府的腐朽无能盲目自大

D. 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查看答案

1964年1月,中国与法国建交,这一事件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被舆论称为“外交核爆炸”。法国成为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也成为当时唯一能与中美苏三大国同时对话的国家,外交空间顿时豁然开朗。下列对此解读确的是

A.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出现裂痕

B. 促进了西欧国家进一步走向联合

C. 推动了新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D. 昭示中法两因外交独立自主特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