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小说繁荣。当时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面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小说成为明代文学主要形式
B. 小说整合了社会价值观念
C. 小说的繁荣反映心学的盛行
D. 小说有一定社会教化功能
“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
A.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 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
C. 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
D. 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
A. 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B. 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
C. 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
D.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
以下为隋唐时期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年份 | 建置 | 作用 |
开皇三年 | 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 | 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 |
大业元年 | 开通济渠。 | 接驳洛阳与淮河。 |
开元二十二年 | 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 | 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于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于集津仓……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 |
A. 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 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 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割离
D.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宋会要辑稿》载:“(宋高宗时)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田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这说明
A. 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土地的大规模开发
B. 生产技术的进步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C. 生产技术的进步增加了地主的收入
D. 生产技术的进步并不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
A. 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 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D. 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