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57年到1960年中国城市化从15.5%增长到19.7%,1961年政府又从...

1957年到1960年中国城市化从15.5%增长到19.7%,1961年政府又从城市动员了约一千多万人下乡。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 政府调整工农业生产恢复经济    B. 经济建设上的倾错误
C.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计划完成
D.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

 

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第一阶段是因为“大跃进”,城市需要更多的工人,所以致使城市化率增长;材料中的第二阶段变化是因为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调整工农业生产比例,所以城市人口又流向农村,故本题选A。B项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完成”不符合史实,只能说1957年“一五计划”使中国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C错误。D项开始可以追溯到五十年代,但规模不大;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运动大规模开展,但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D.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查看答案

史学界一般认为,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这个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关注民生并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民本”主张依然带有“空想”色彩。“空想”主要是因为

A. 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

B. 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 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D. 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查看答案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某一时期同类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秦国商鞅颁布“重农抑商”的政策    D.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查看答案

西汉孝廉察举本以德行取人,东汉末年则增设了“授试以职”之法,郡国对被举者先以吏职相试,试用期间表现出了行政才能,方可察举到中央去。这一变化反映了

A. 郡国权力膨胀威胁中央

B. 官吏选拔更注重实际能力

C. 君主专制集权不断强化

D. 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衰落

 

查看答案

下图是魏晋时期中原世家大族郡望分布图。据此可推知,当时

A. 中原地区文化昌盛

B. 南方尚未得到开发

C. 边疆缺乏有效管理

D. 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