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内阁是协助皇帝办事的最高中枢机构,设大学士、学士若干名。军机处建立后,皇帝常调大学士办事,形成“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的惯例,内阁不过“秉成例而行”,办理日常公务。这表明
A. 内阁大权旁落,名存实亡 B. 内阁成为军机处下属机构
C. 内阁仅负责处理例行事务 D. 内阁通过军机处行使职权
从秦汉时期开始,地方官员任命实行流官制度,即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不能在一地久任。对流官制度认识正确的是
A. 易导致官员之间的疏离
B. 是“君权神授”思想的具体体现
C.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D. 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某学者提出,西周末期井田制已开始瓦解,当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战国中期,井田制的变革已经完成,此后铁农具开始大量使用,牛耕只在个别地方使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 井田制的瓦解是铁犁牛耕出现的前提条件
B. 铁犁牛耕的使用不是井田制瓦解的最初原因
C. 土地私有制在西周末期已经确立
D. 经济制度滞后于政治体制的变革
成语“越俎代庖、舍生取义、守株待兔”都与我国古代思想流派有关,所指流派分别是
A. 道家、儒家、法家
B. 墨家、法家、儒家
C. 兵家、墨家、道家
D. 儒家、道家、墨家
有学者认为,周代社会的上层是“君统与宗统叠合,政治伦理与亲族伦理合一”。这种现象
A. 催生了高度集中的王权
B. 弱化了等级秩序
C. 造成了特权阶层的封闭
D. 缓和了阶级矛盾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注重教育的作用。
(1)被后人尊称为“至圣”的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重要贡献?
(2)汉武帝时,兴办的官立最高学府是什么,有何历史影响?
(3)“1915年以后一大批白话作品开始进入语文教材,并逐渐构成了语文教育内容的主体。”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语文教材所渗透的主流政治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