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月12日,苏联、美国、英国、法国、西德和东德六国外长在莫斯科举行最后一次“2+4”会谈,签署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条约规定:四大国停止对德国的权利和责任,统一后的德国享有完全的主权。这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德国在国际法上实现了统一。这体现的历史背景是( )
A. 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依然存在 B. 两极格局的瓦解
C. 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完成合并 D. 全球化进程加快
中国重返联合国时,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毛主席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列宁语录:“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对上述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中国对当时西方态度没有根本性变化 B.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 文革“极左”思潮决定了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 D. 中国外交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
在制定我国第一部宪法时,中国政府参看了以下宪法文件,这表明我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
A. 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 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 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 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恩格斯晚年在《卡尔·马克思(1848 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中说,“历史表明,我们以及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文生产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 缺乏产生的经济基础 B. 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C. 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D.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938年4月,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奔赴中国抗战前线采访,在报道某一战役时写道:“它是华北、上海和南京沦陷以后,中国在正面战场上从敌人手中收复的第一个城镇。它大大鼓舞了全中国和全世界的人民,使他们相信中国和中国人民有决心战斗下去,并有能力取得胜利。”上述报道的战役( )
A.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C. 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D. 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美国1787 年宪法第1条第10款对各州的权力有着明确限制,如不得与外国缔结条约或结盟,不得铸造货币;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进口税或间接税,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另一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条约。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 为避免邦联体制的弊端 B. 为调和地方各州的矛盾
C. 为维护三权分立的体制 D. 为体现民主共和的原则